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陛下,王体乾已经回京了!”

王朝辅上前禀报。

“老国公,羽林军就暂时交给你统管,以后就按这个方式训练,武器和盔甲朕马上安排。”

“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张维贤此刻内心澎湃,没想到张家自先祖张玉、张辅之后,还能再次追随陛下征战四方,真是祖上有灵。

“王朝辅,回宫。”

朱由校翻身上马,疾驰而去,身后跟着一千多名羽林军和锦衣卫。

……

内阁

“辅臣,辽东急报,努尔哈赤再度大举入侵,蒲河已失,沈阳危急!”

兵部尚书张鹤鸣接到消息后异常激动,熊廷弼又败了,这次他总算能光明正大地上书弹劾,一定要把他赶出辽东,换袁应泰上位。

韩爌与刘一燝看过奏报后便知熊廷弼气数已尽。从大朝会上皇上的表现来看,这分明是个急于求成、昏庸无道的君主。

只要他们把火点起来,就等着看热闹。若皇上执意要保熊廷弼,那火势更可烧到他头上。

在他们看来,朱由校太过分了,竟敢无视士大夫阶层,这次也该让他尝尝苦头。

“请张公回去后速邀诸位同僚来老夫府中议事,这一次,绝不能再输给陛下。”

韩爌语气平静,却透着胜券在握的信心。

朱由校也正快马加鞭赶回宫中,心中迫不及待,准备召见太祖皇帝留下的孝陵卫。

……

皇宫

夜已深,朱由校风尘仆仆地赶回乾清宫,立刻下诏召孝陵卫指挥使入宫,他已经等不及了。

“臣孝陵卫指挥使周兴武叩见陛下,恭请圣安。”

看着眼前魁梧的汉子,朱由校心中欢喜,这支军队可是大明最忠诚的力量。

“朕安,平身。”

周兴武偷偷抬头看了眼御座上的皇帝,怎么和父亲说的不一样?龙袍呢?冠冕呢?穿一身盔甲,更像是爷爷常提起的太祖皇帝!

“爱卿这一路从南到北,感觉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公之事?”

朱由校笑着问。

“启禀陛下,臣实在难以启齿。臣手持太祖爷亲赐孝陵卫令牌和陛下亲笔圣旨,一路通行无碍,但北上途中看到百姓生活艰难,南方尚可,北方许多村落已是一片荒凉。”

朱由校心里明白,小冰河期一到,这样的情况只会更加频繁。他虽无奈,却仍想尽力扭转局面。

“你一路辛苦了,今晚先好好休息,明早随朕一同上朝。”

孝陵卫已到,眼下白杆兵与戚家军还未召回,事务繁杂,朱由校一时难以顾及所有,眼下最要紧的是整顿军力。

“传魏忠贤与许显纯觐见!”

……

“这次必须让熊廷弼离开辽东,诸位明日一同上殿力谏。无论陛下是否愿意保他,此人绝不能再留在边关!”

兵部尚书张鹤鸣语气坚决。他担心上朝时众人底气不足,因此一再重申。

“唉,只叹当今圣上年幼,不明朝政。如今更是搬到军营住了,陛下乃九五之尊,怎可日日与粗人混在一处。”

一位言官愤愤不平地说道。

“没想到我大明又出了一个武宗,陛下连朝会都不理了。我和刘公多次上书,请再选一人入阁,可至今毫无音讯。”

韩爌心中不快。如今内阁仅剩他与刘一燝两位大学士,他本意是推刘一燝为元辅,自己则顺理成章坐上次辅之位。可皇帝毫无动静,急得他如热锅蚂蚁。

“先帝当年对我等何等信任,却被那方贼子勾结内廷害死。陛下居然允许那方贼子告老还乡,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越来越多的人对朱由校失望,甚至开始怀念那位在位仅一个月的皇帝,只因那位皇帝真正信任他们。众人曾以为清明朝政近在眼前,可惜、可惜。

“诸位记住,明日两件事必须完成:一是逼走熊廷弼,二是务必再推一名内阁辅臣,否则必误国事。”

刘一燝当然也想做元辅。那可是位极人臣的权位,谁能不动心?

……

“魏忠贤,你明日亲自去民间找一批匠人,不管是打造兵器、火器,还是制造盔甲的,统统带回。要的都是真正精通技艺之人。再去工部与兵仗局,将那些踏实能干的老工匠也带回来。再找一处偏僻之地,朕另有用途。”

魏忠贤低头应道:

“奴婢遵命。”

“许显纯,你手上有一份名单和朕刚写的诏书。明日你安排可靠之人,带着诏书将名单上的人全部召回来,务必完成任务。”

“这事若办妥,你便是锦衣卫指挥使。”

朱由校原本打算让许显纯再多历练些时日,再提拔他为锦衣卫指挥使。奈何时局急转直下,让他不得不提前动手。

刚刚看过辽东的急报,蒲河已失。但他并未责怪熊廷弼。朱由校清楚他的处境,这样的结果已经是万般无奈下的最优解。

只要沈阳仍在,辽东的主动权就还在自己手中。只是他知道,朝中那些人又会借此发难,弹劾熊廷弼。因此,必须护住他。

朱由校起身,亲笔写下三道令旨。

沉吟片刻,召来杨寰。

“这三道旨意,两道分别送往戚家军和白杆兵,你亲手交给两位总兵官,不得外泄一字。”

“第三道,连同尚方宝剑一起交给熊廷弼,赐他先斩后奏之权。再带上朕的玉佩,去南海子调英国公的骁骑营,速去速回。”

他再看了一眼乾清宫内。

“全都退下!”

待宫人退净,他又低声对王朝辅说道:

“你稍后带他去内库,支二十万两白银一并送去。”

“再传朕口谕,务须谨慎行事。外敌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内里的倾轧。朕认同熊廷弼坚壁清野的策略,但还不够狠。为了数千万百姓少受战乱之苦,丢两座城、死几万人,朕可以承受。不能因小失大。朕允许他调动沈阳周围一切可用之物,务必将沈阳打造成铁壁之城。沈阳,一定要守住!”

朱由校眉头紧锁。他并非不将辽东百姓当人,而是现实如此。正如熊廷弼不肯出兵援救蒲河,朱由校也无法为了部分人而做违背大局的决定。他只能站在全局权衡,因为他是大明皇帝,是数千万汉人的共主。

此时,别无选择。

他已经给予熊廷弼最大支持,只盼这位重臣能顶住压力。

沈阳,绝不能失。

眼下,他还要处理京师这一潭深水,把那些魑魅魍魉一一清理,稳定国内局势,才有底气出关迎敌。

否则,便如历史上崇祯那般,四处起火,顾此失彼,最终国破家亡,神州陆沉。

“努尔哈赤、黄台吉,朕迟早要与你们一见。看看朕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是否还会重蹈前人覆辙!”

朱由校独自站在乾清宫中,喃喃自语。

等朕准备妥当,你们可别让朕失望。那些人嘴里的八旗铁骑,到底有多强,朕倒要亲眼瞧瞧这个时代所谓的‘亚洲最强骑兵’,究竟有何能耐!

当夜,京师四门皆有缇骑疾驰而出,奔赴不同方向。

————

奉天殿

“陛下,臣参奏熊廷弼贻误军机,此次建奴南侵,他统领数万大军坐镇沈阳,蒲河危急之时却按兵不动,臣怀疑其与敌有私,请陛下立即革职查办,否则辽东危矣。”

兵部尚书张鹤鸣跪于奉天殿前,声音颤抖。

若不是朱由校来自后世,恐怕也会被这番话所打动。

见皇帝沉默不语,朝臣心中已有数,皇帝是要力保熊廷弼。数名大臣接连出列跪奏,力陈利害。

左佥都御史左光斗见皇帝依旧无动于衷,大步上前高声质问:

“陛下,您究竟意欲何为?难道执意包庇熊廷弼?陛下登基已逾两月,仅开朝会两次,不理政事,终日与工匠为伍,岂不闻此乃亡国之兆?武宗嬉游、神宗怠政之祸尚未远去,陛下真要步其后尘,使我大明倾覆吗?”

朱由校听罢,心中反倒佩服这老臣的胆识。直言敢谏者,确实难得。可惜,他只敢对皇权说话。

“你倒是敢说,但大明不会亡。”

“锦衣卫,左光斗妄议朝政,即刻拖出午门杖毙。”

殿中文官闻言大惊,纷纷出声劝阻。

“陛下三思,左公不过犯颜直谏,罪不至死啊,陛下此举恐失民心。”

“我朝祖制,言官无死罪,请陛下收回旨意。”

“陛下此举,恐成暴君之名,与隋炀帝有何异?”

又有数人上前跪谏,朱由校却面无表情,不予理会。

锦衣卫进入殿中,却只立于一旁,迟迟未行动,朱由校脸色一沉:

“你们没听见朕的命令吗?还是也想学他们,跪下说话?”

两名锦衣卫闻言,立刻上前将左光斗架了下去。群臣怒不可遏,天子此举,分明不将士大夫放在眼中。

“暴君!大明就要毁在你手里了,你死后有何颜面见太祖皇帝!”

朱由校听罢,反唇一笑:

“该去见太祖的是你们这些蛀虫!太祖最恨贪官污吏,你们这群为己谋利之徒,哪一个手上不沾着百姓的血?”

“许显纯,把他们的罪状念出来吧。”

许显纯从殿门大步而入,取出厚厚一份名单,大声宣读三十多位官员的罪行。

其中以“东林党”为主,名单如下:

“高攀龙、顾大章、房可壮、周宗建、惠世杨、阮大城、刘懋等人。”

朱由校冷冷下令:

“这些人皆为贪墨之徒、尸位素餐者,立即抄家治罪,三代之内不得应试入仕,凡有功名者,一律革除。”

“至于那些狂言乱政、妖言惑众、辱骂君上之人,抄家灭族,九族之内,永为奴籍!”

那些之前信誓旦旦、跪地死谏的大臣,现在全都哑了火。

断了科举,等于断了他们往上爬的根本路径。

没有功名在身,他们拿什么维持体面身份?这买卖,太亏了。

轮到朱由校俯视这群沉默的大臣了。

局势转得太快,刚才还气势汹汹,联名弹劾皇帝。

可皇帝一发话,这些人立刻就蔫了。

朱由校清楚,他今天又达到了目的。他没打算彻底把这些旧臣逼上绝路。虽说乱世需重典,但如今不过是万历四十八年,大明还没走到非流血不可的地步。

这些人,先留着,以后慢慢处理。

建奴能靠刀马压服中原,他不信自己不能扭转这世道的风气。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