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欢乐颂:安迪的守夜人》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双女主小说,作者“海古城的皇道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是林初夏安迪,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58684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欢乐颂:安迪的守夜人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扶持计划入围的兴奋感很快被现实的繁琐与压力取代。学校提供的支持有限,主要是导师指导和少量启动资金,想要把《断弦》这样一个年代戏的剧本真正搬上银幕,哪怕是学生作品,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林初夏首先要解决的,是团队问题。她需要靠谱的导演、摄影、美术、录音等核心成员。她在学校的BBS和各个相关院系的群里发布了招募信息,响应者寥寥。毕竟,一个沉重的抗战题材,远不如青春片或类型片有吸引力。偶尔有几个来询问的,一听说需要大量的历史考据和艰苦的前期准备,也都打了退堂鼓。
“初夏,不是你的本子不好,”一个婉拒的导演系师兄说得挺实在,“是这活儿太费劲了。拍出来估计也就是去电影节拿个奖,想靠这个当毕业作品打出名气,太难了。”
林初夏理解他们的顾虑,但心里难免失落。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坚持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过于理想化。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她正在图书馆查阅三十年代上海建筑资料的微缩胶卷,看得头晕眼花。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同学,你对霞飞路的洋楼这么感兴趣?”
林初夏抬起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乱糟糟的男生,正好奇地看着她手边的笔记。他胸前挂着美术系的出入证。
“嗯,我在做一个剧本,需要一些场景参考。”林初夏礼貌地回答。
“历史剧?”男生来了兴趣,自顾自地在她旁边坐下,“我看你笔记做得挺细啊,连窗棂的样式都画了。我叫周维,美术系的,就喜欢考据这些东西。”
两人聊了起来。周维是个“考据癖”,对民国时期的服饰、建筑、器物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当他听说林初夏的剧本是《断弦》,并且看到了她那些详细的历史笔记和人物造型草图后,眼睛都亮了。
“这个项目有意思!比那些瞎编的民国偶像剧强多了!”周维一拍大腿,“算我一个!美术和服化道这块,我来帮你搞定,保证还原度!”
周维的加入,像是一块敲门砖。他很快又拉来了他的好友,摄影系的张铭。张铭话不多,但技术扎实,尤其对光影构图有独到的见解,看了剧本后,沉默半晌,说了一句:“光影可以说话,这个本子,能用光影讲出味道。”
导演的人选却始终悬而未决。就在林初夏几乎要放弃,考虑自己硬着头皮上的时候,秦教授给她指了条路——戏剧导演系的一位研究生师姐,方茹。方茹以执导舞台剧见长,风格细腻,尤其擅长处理人物内心戏,但据说性格有些……特立独行。
林初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约了方茹在学校的咖啡馆见面。她把剧本和项目书推过去,方茹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时不时用红笔在上面划拉几下,嘴里嘟囔着:“这里节奏不对……这句台词太直白……嗯,这个意象用得还行……”
林初夏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就在她以为没戏的时候,方茹突然合上剧本,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她:
“你想用这部电影说什么?”
林初夏愣了一下,随即认真回答:“我想说,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对美、对尊严的追求也不会熄灭。艺术救不了国,但或许能救一个人。”
方茹盯着她看了几秒,忽然笑了,那笑容让她整张脸都生动起来:“行,这话我听着不假。这项目,我接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跟我合作,得按我的规矩来,排练、走戏,一样不能少,我可不管你是不是编剧兼制片。”
林初夏几乎是喜出望外,连忙点头:“没问题,方师姐!”
核心团队总算初步搭建起来。接下来是更实际的难题——钱。学校的启动资金对于一部需要搭建场景、定制服装、租赁专业设备的年代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林初夏开始带着项目书,小心翼翼地接触一些校外的影视公司或者寻求赞助。
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数公司听到是学生作品、抗战题材,就直接婉拒了。偶尔有一两家表示有点兴趣,但提出的修改意见让林初夏无法接受——比如加入爱情线,弱化历史背景,甚至想把主角改成外国人以便“国际市场”……
一次次碰壁,让林初夏倍感挫折。她账户里虽然还有之前卖歌和做配乐攒下的一些钱,但那是她准备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保命钱”,投进去无疑是冒险。
一天晚上,团队开完又一次毫无进展的会议后,气氛有些低迷。周维抱怨道具复原太烧钱,张铭担心没有好的设备拍不出想要的效果。方茹倒是很淡定,只说了一句:“好饭不怕晚,没钱就先把剧本和分镜磨到无可挑剔。”
林初夏一个人坐在空旷的教室里,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席卷了她。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到硌人。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拍电影,不仅仅是有个好故事就够了,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资源、人脉、资金,而这些,恰恰是她这个毫无背景的孤儿最缺乏的。
她打开手机,下意识地翻看着。丫丫发来了比赛获奖的照片,笑容灿烂;泥鳅在横店跑龙套,晒得黝黑,但眼神明亮;石头在部队表现优异,寄来了照片……她的“家人”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奔跑着。
她又点开一个加密的相册,里面只有一张模糊的、很多年前孤儿院的集体照,角落里有一个清冷小女孩的侧影。那是她所能找到的、关于安迪的唯一影像。
“安迪,”她对着照片轻声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会放弃吗?”
照片自然不会回答。但看着那模糊的轮廓,林初夏忽然想起安迪小时候那种近乎固执的认真和韧性。她深吸一口气,关掉手机。
放弃?还早得很。
她拿出笔记本,开始重新规划。大的影视公司走不通,那就试试看有没有对文化项目感兴趣的企业?或者,能不能先拍一个高质量的短片片段,作为吸引投资的样片?再不然,是不是可以考虑发起一个众筹?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只要方向是对的,慢一点,曲折一点,也没关系。
她再次打开《断弦》的剧本文档,光标在屏幕上闪烁着。她知道,在她找到足够的资源之前,她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这个故事本身,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吸引那些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
夜很深了,教学楼里只剩下她这一间教室还亮着灯。键盘敲击声清脆而坚定,像暗夜里孤独前行者的脚步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