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朝会虽散,但那场由“孝道”引发的风波却在两仪殿内持续酝酿。

李世民并未立刻召见任何人,他只是独自一人坐在御案后,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那份记录着李泰奏议的绢帛。殿内香炉青烟袅袅,却驱不散那无形的沉重。

“报恩楼”…“守陵三年”…

好一个“纯孝”的青雀!好一套组合拳!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缓:“传,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莱国公杜如晦即刻觐见。”

三位心腹重臣很快应召而来,显然也预料到了这次召见。行礼之后,分列两旁,殿内气氛凝重。

“今日朝会之事,众卿都看到了。”李世民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三人,“魏王所奏二事,尔等以为如何?”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由房玄龄率先开口,语气谨慎:“陛下,魏王殿下孝心可悯,然于宫中起‘报恩楼’,虽是其以俸禄自出,然楼宇一起,必兴土木,恐惹‘劳民’非议,与皇后娘娘生前俭德恐有不符。臣以为,心意可领,此事…或可暂缓。”

杜如晦接口道:“玄龄兄所言极是。至于皇子守陵三年之议…”他顿了顿,眉头微蹙,“于礼法而言,确无懈可击。若断然否决,恐寒天下孝子之心,亦有损陛下圣德。然…”

杜如晦话并未说完,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那“然”之后的顾虑——那位刚回宫不久的废太子,承受不起这“孝道”的重压。

长孙无忌此时方才缓缓开口,他目光低垂,仿佛在研究地板的纹路:“陛下,礼法为国之大节,不可轻废。魏王殿下此举,无论初衷为何,其言其行,皆站在了礼法大义之上,无可指摘。若仅因一人而废大礼,恐非明君之道,亦非…皇后娘娘所愿见。”

他的话,一如既往的老成持重,看似公允,却将最大的压力还给了李世民。他没有直接支持李泰,却强调了遵守礼法的绝对必要性。

李世民沉默地听着,三位重臣,两种倾向,但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李泰这一手,几乎无解。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绢帛上,李泰那“泣血上奏”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突然之间,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和心寒猛地攫住了他。

青雀…

他的青雀…

为何?为何一定要如此迫不及待?如此处心积虑?

朕已许你武德殿居住,让你参议国政,太子之位空悬,满朝文武谁看不出朕的心意?你大哥已然那般模样,对你还有何威胁?你就这般容不下他?容不下朕想保全的一点父子之情?

朕还沉浸在丧妻之痛中,你却已在利用你母亲的死,作为攻讦兄弟、博取政治资本的利器!

你好狠的心肠!你就这般不信你的父亲?不信朕会给你想要的?

这股汹涌的悲凉和愤怒几乎要冲垮他的理智,但他终究是那个从马背上取天下、杀伐果断的李世民。他猛地闭上眼,将所有的情绪强行压回心底,再睁开时,已是一片深沉的帝王之威。

“众卿所言,皆有道理。”他缓缓开口,声音恢复了平静,“‘报恩楼’一事,耗资费工,确与皇后俭德不符,朕不准。魏王孝心,朕已知之,此事不必再提。”

首先,轻描淡写地否定了那个花哨的“报恩楼”,定下了基调。

“至于守陵之事…”他略一沉吟,做出了决断,“孝在心,不在形。所有已之官赴封地的皇子,恪尽职守,安抚地方,即为大孝,不必奔波回京,只需每日于封地遥祭即可,坚持三年,心意亦然。”

一句话,将大部分皇子排除在外,避免了大规模动荡。

“而魏王,”李世民的目光锐利起来,“魏王李泰参与国事,政务繁忙,正值用人之际,依古制,当予‘夺情’。便依旧留在长安,每日至太庙祭拜即可,亦不必远去昭陵。但切记,祭拜在心诚,不在物奢,一炷清香,一盏清水足矣,绝不可铺张浪费,扰母后清净!”

最后,他的目光仿佛穿透宫墙,落在了那座偏僻的芷萝斋。

“至于庶人李承乾…”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情绪,“他病体支离,远去昭陵,若有三长两短,反伤天和,更非皇后所愿。然,孝道不可废。即日起,命其于宫中佛堂,为皇后抄写《金刚经》、《心经》等百卷,需心诚意敬,一字不苟,以代守陵之责。何时抄完,何时再议。”

抄经百卷!

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处罚。这是惩罚,是替代守陵的苦差,不但朝堂上要求符合礼法要求,也堵住了朝堂外悠悠众口。

而对于李承乾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将他隔离在相对安全的佛堂,避免了被放逐昭陵的命运。

此举还另有深意!李世民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皇帝,不知道见过多少魑魅魍魉,多少的“影帝”,他的这番旨意,让他可以看的更清楚李承乾是否是真心忏悔、静心抄写,还是像之前一样骗他这个父皇!他更想看看李承乾是否会借此机会再生事端、联络外人。这抄写佛经的笔迹、速度、包括态度,都成为李世民判断李承乾心性是否真的悔过的重要依据。

“众卿,以为朕如此处置,可还妥当?”李世民说完,目光扫向三位大臣。

房玄龄、杜如晦暗自松了口气,陛下终究还是在绝境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方案,立刻躬身:“陛下圣断!”

长孙无忌眼底深处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光芒,也缓缓揖礼:“陛下思虑周全,臣无异议。”

决议已下,风波暂息。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并非结束。

消息很快传出。

芷萝斋内,李承乾听着王德战战兢兢又带点庆幸的将朝堂上的议论详细汇报,然后又告诉了李承乾皇上的旨意,王德不由,满脸庆幸的说:“谢天谢地,公子幸好不用去守陵了….”

听着王德说完今日朝堂议论的经过,又跪地领旨的李承乾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只是扶着木桌脚,慢慢站起身,然后轻轻抚过案上未完成的母亲画像,低声应了一句:“罪臣,领旨谢恩。”

魏王府中,李泰听完内侍的详细回报,脸上的温润彻底消失,手中的玉如意被他生生掰断!

“抄经?!‘夺情’?!”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

父皇终究还是心软了!那“报恩楼”被否在他意料之中,但他没想到,父皇竟然能用“抄经”这种理由,将李承乾牢牢护在宫中!

自己这番算计,竟只换来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结果?不甘心!他绝不甘心!

而两仪殿内,众人退去后,李世民疲惫地靠在御榻上,挥退了所有侍从。

空旷的大殿里,只剩下他一人。他缓缓抬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指尖,竟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湿意。

“观音婢…”他对着无尽的虚空,发出一声痛苦至极的呢喃,“我们的青雀…他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对朕….武德九年做的事情的的报应吗?”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