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底,林薇与脚上的石膏还没拆,但在家养了两周,眼看工作群里各项年底冲刺的任务热火朝天,她实在坐不住了,坚决要求回去上班。
父母、许南乔、沈念轮番上阵都没能劝住。
最后大家只好妥协,条件是必须由沈念每天车接车送。
为了让林家父母彻底放心,沈念干脆直接搬到了林薇与家暂住,成了她的“专属司机”加“临时室友”。
回到熟悉的办公室,大家都对她这位“伤员”格外照顾。
许南乔特意从设备处给她淘换来一张带滚轮的高靠背办公椅,这样她就算脚不能沾地,也能灵活地在办公室有限的空间里“滑行”移动。
“这下好了,”南乔把椅子推到她跟前,拍了拍扶手,“办公室‘无障碍通道’为你独家开通!想去哪儿,脚一蹬,嗖一下就过去了!”
于是,综合办的办公室里,便时常响起一阵阵“咕噜咕噜”的滑轮声。
每当这声音响起,不是林薇与拿着杯子滑去倒水,就是滑到打印机前取文件,或者滑到同事桌前讨论工作。
她动作熟练,甚至还能用那只没受伤的脚巧妙地控制方向刹车,成了办公室里一道带着些许励志和心酸的独特风景。
同事们都笑称她是“办公室自由滑行第一人”,她也乐呵呵地接受,至少不用完全成为大家的负担。
尽管行动不便,林薇与处理起工作却丝毫没松懈。
年底事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撰写城建口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要呈报市委、市政府,更是对新一年工作规划的重要依据,分量极重。
任务自然落到了以笔杆子见长的综合一处头上。
陈主任召集全员开了几次会,划分了板块,明确了重点。
林薇与虽然行动不便,但也承担了其中两个重要部分的撰写任务,包括她一直跟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和“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情况。
她写材料有个习惯,喜欢追根溯源。
周书记十一月中旬才到任,她深知一份有价值的总结报告,绝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她调取了大量过去的会议纪要、工作简报、专项汇报和数据报表,甚至翻出了许多项目的初期方案和过程记录,沉下心去梳理、比对。
报告几经修改,最终成稿后,被整齐地装订好,送到了周既明的办公桌上。
周既明翻开这份厚实的报告,看得非常仔细。
他十一月中旬才到任,对括州城建系统前十个月的工作只有个模糊的概念。
这份报告,于他而言,正是一份极好的“补课”材料。
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目光犀利,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关键信息和潜在的逻辑。
看着看着,他翻阅的动作慢了下来。
报告整体风格统一,数据详实,条理清晰。
但某些部分的笔触,却带着一种独特的印记——冷静客观,却不失温度;善于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却能于细微处见真章;尤其是对存在问题和工作短板的剖析,不回避、不修饰,却能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具有建设性的下一步思考。
这种笔锋,他已有印象。
他的手指点在那段关于“白里弄小区化粪池事件反思与长效管理机制探索”的内容上,又翻到后面“基于舆情分析的施工矛盾前置协调机制建议”部分,再看到“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工作精细化程度的评估与提升”章节……
他的嘴角几不可查地微微牵动了一下。
几乎可以肯定,这些部分,都出自那个此刻正架着伤腿、在办公室里坐着椅子滑来滑去的林薇与之手。
她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建立在扎实调研和深入思考基础上的穿透力,能清晰地让人看到问题本质和解决路径。
这恰好符合他极度看重务实和效率的审美。
更难得的是,透过这些文字,他能清晰地拼凑出前十个月城建系统工作的真实轨迹——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哪里遇到了阻力,又是如何解决的,哪些地方还留有遗憾和不足。
这远比那些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报告有价值得多。
他拿起红笔,在一些他认为尤其精彩的段落旁,画下淡淡的记号。
并非要修改,只是表示赞许和关注。
整份报告看完,周既明合上最后一页,身体向后靠进椅背,目光落在窗外思考了片刻。
他对这个年轻女下属的认知,又加深了一层。
她不仅有细致谨慎的态度、快速的反应能力,更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难能可贵的思考深度。
她写的不仅仅是总结,更融入了观察和思考,这对于一个基层文秘人员来说,颇为难得。
“魏鸣。”他按下内部通话键。
“书记,您吩咐。”
“综合处报上来的年度总结我看完了,整体不错。特别是民生板块和问题分析部分,写得比较透彻。”周既明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告诉陈主任,可以按此程序上报了。”
“好的,书记。”魏鸣应道,心里却明镜似的——领导这句“比较透彻”,可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而且特意点出“民生板块和问题分析部分”,这指向性,未免也太明显了些。
消息传回综合一处,大家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年底最重要的一项大材料顺利过关,无疑是颗定心丸。
陈主任特意走到林薇与工位前,笑着敲了敲她的桌面:“小薇,这次的报告,书记特意表扬了民生板块和问题分析部分,写得很好,辛苦了!”
林薇与正滑着椅子从打印机那边回来,怀里抱着一摞刚打出来的资料,听到主任的话,脸上微微一热,心里却像有朵小花悄悄绽放了一下。她谦逊地笑笑:“是主任您指导得好,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她低下头,继续整理手中的资料,指尖却微微有些发烫。
她并不知道周书记能精准地从报告中辨认出她的笔迹,但那份来自顶头上司的、间接的认可,依旧像冬日的暖阳一样,驱散了脚伤带来的些许阴霾和年底工作的疲惫。
她蹬了一下地,椅子轻巧地滑回电脑前,准备投入下一项工作。
办公室里的“咕噜”声,似乎都变得轻快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