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一处的气氛一连两日都沉浸在一种近乎凝滞的低压中。
周书记对那份关于“括州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工程阶段性总结汇报”的材料极其不满,第二次打了回来。
红色的批注意见洋洋洒洒写满了好几页纸,措辞严厉,直指材料“数据空洞、逻辑不清、避重就轻”,“无法真实反映项目进展与群众诉求”,“缺乏决策参考价值”。
负责牵头撰写材料的综合一处陈主任额头上的汗就没干过,几个参与了数据整理和文稿撰写的科员更是人人自危,办公室里除了键盘敲击声和偶尔压抑的叹息,几乎听不到别的声响。
才刚开始共事,就谁都看得出来,这位新来的周书记眼光毒、要求高,绝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糊弄型领导。
这份材料若第三次还过不了,恐怕就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了。
林薇与负责的是材料中关于“群众意见征集与反馈满意度”部分。
第一次上报前,她只是依据各区报上来的汇总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文字润色,当时虽觉得某些区的满意度高得有些突兀,但基于对上报单位的信任和不愿多事的心态,她并未深究。
如今材料被两次打回,周书记在批注中特别点出:“满意度数据与舆情反馈存在明显温差,样本选取是否科学?意见征集覆盖面是否足够?回避核心矛盾的报告等于无效报告!”
这几句话点醒了林薇与。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不再满足于现成的汇总表格,而是决定回溯原始数据。
她调取了全市各个试点小区上报的原始问卷扫描件、社区座谈会的记录纪要,甚至从政务热线平台导出了近三个月所有涉及电梯加装的投诉与咨询工单。
一整天,她都埋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凭证里,逐页比对,逐条分析。
办公室的同事们都以为她只是在被动地重新整理数据,无人察觉她平静表面下进行的是一场缜密的侦探工作。
终于,在一个标注着“水木苑”小区(该小区上报的满意度高达98%)的原始问卷里,她发现了第一个疑点:多份笔迹相似的问卷,却在不同的住户姓名栏下;接着,她又比对出该小区的座谈会记录日期,与政务热线平台上集中收到该小区居民投诉改造期间影响出行的日期高度重合,但座谈会记录里却对此只字未提,满篇都是“群众热烈欢迎”、“一致认为便民利民”。
她的心跳微微加速,意识到这并非个别现象。
她顺着这条线,连续核查了多个上报高满意度的重点小区,发现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往往倾向于征集已受益或关系户居民的意见,对反对意见和实际施工中引发的次生问题,如噪音、采光、占用绿地等问题选择性忽视。
上报的数据就像精心PS过的照片,光鲜亮丽,却屏蔽了所有“瑕疵”。
她没有声张,更没有去指责谁。
在体制内,直接戳破皇帝的新衣是愚蠢的。
她只是默默地、极其细致地重新处理自己负责的这部分内容。
首先,她增加了“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客观列出了各小区的问卷发放数量、回收率及覆盖面,清晰指出了抽样存在的局限性。
其次,她在满意度数据旁,新增了“主要关注与反馈问题”栏目,将政务热线和原始记录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如“施工周期”、“噪音扰民”、“费用分摊”等,分门别类进行量化呈现,并附上了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意见摘录。
最后,她撰写了一段简洁客观的“情况综述”,不回避矛盾,指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真实痛点,并提出了两条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整个修改过程逻辑清晰,证据扎实,语气平和,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指责,只有基于事实的冷静分析。
然后将这份材料交给了陈主任。
陈主任正焦头烂额,看到林薇与交来的部分,初看只是觉得格外详细,待仔细看完那份修改说明和新增的内容,他怔了几秒,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赞赏,也有一丝担忧。
但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深吸一口气,将林薇与修改的部分整合进最终稿,第三次将材料报了上去。
周既明在收到厚厚一沓新材料时,眉头本能地蹙起,耐着性子开始翻阅。
前面的部分虽然也有修改,但大抵是缝缝补补,未能跳出原有的框架,直到他翻到“群众意见征集与反馈满意度”这一节。
他的阅读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指尖划过那新增的“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目光在那份量化了的问题清单和原始意见摘录上停留了许久。
他的眼神锐利,迅速捕捉到了水木苑等几个小区高满意度数据与旁边列出的具体问题之间的巨大反差。
那份冷静客观的“情况综述”和那两条直指要害的建议,更是让他微微挑了一下眉。
这份材料,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邀功的浮夸,甚至带着点“捅破窗户纸”的风险,但它扎实、清晰、透彻,像一杯滤掉了所有杂质的清水,一眼就能看到底,让人清楚地知道问题在哪,难点在哪,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在他今天看到的众多依旧试图含糊其辞、蒙混过关的内容中,显得格外突出,甚至有些“另类”。
他翻回扉页,看了一眼这一部分的负责人名字——林薇与。
他记得这个名字,也记得那个人。那个在电梯里说要去相亲、在会议室角落里安静记录的年轻女孩。
周既明没有说话,办公室里静得只剩下他偶尔翻动纸页的声音。
他拿起红笔,在这一部分的页面空白处,用力地画了一个小小的星号。
随后,他继续审阅后面的内容,速度又快了起来。
最终,他在整个报告的审阅单上签下了“原则同意”几个字,笔锋略显凌厉,但总算是通过了。
当这份终于获得“通行证”的报告被带回综合一处时,整个科室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仿佛打了一场艰难的胜仗。
陈主任特意看了一眼林薇与,眼神里明显多了些东西。
没有人得到直接的表扬,周既明甚至没有再提起报告中的一个字。
但在他心里,那个叫“林薇与”的名字,已经从一个模糊的印象,变成了一个带着具体标签的符号:认真、细致、有想法、敢于触碰真实问题。
这是他来到括州后,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手下这支队伍里,或许并不全是庸碌之辈。
他一贯信奉“用人唯才”,而敏锐地发现并默许这种“才”的崭露头角,正是他作为领导者的职责和本能。
这份材料的通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次压力的释放,但对于林薇与而言,却是一颗种子,悄然埋在了那位严苛挑剔的领导心中,静待破土而出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