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备受瞩目的历史古代小说,寒门帝星:从西汉村野开始,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棕榈叶的遗憾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古代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寒门帝星:从西汉村野开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日子在一种紧绷的节奏中悄然流逝。制盐、操练、农活,三线并进,村民们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疲惫却不敢停歇。林凡的存在,像一根无形的鞭子,也像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驱策着,也指引着这个破败的村庄蹒跚前行。
操练的效果初步显现。虽然队伍依旧歪斜,棍法依旧拙劣,但石柱、栓子等青壮的眼神里,渐渐褪去了一些麻木,多了一丝锐气和令行禁止的习惯。集体的号子声和脚步声,也给其他村民带来了一种莫名的慰藉。
制盐小组则彻底转入了“地下”。产量被严格限制,大部分成品被深藏,只极少量品质稍次的,由二叔公亲自保管,以备不时之需。
林凡的身体在持续锻炼和稍有好转的饮食下,慢慢恢复着气力。他依旧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思考和进行一些在村民看来“古怪”的尝试。
他发现,制约效率的,除了体力和工具,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混乱。
熬盐时,“加一把灰”、“泼两瓢水”,全凭手感。交换物资时,“一捧粟米”、“一撮盐”,概念模糊。甚至操练时,“一炷香时间”、“日上三竿”,也缺乏精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效率,更无法进行复杂的协作和资源管理。
理科生的本能让他无法忍受这种模糊。他必须建立标准,哪怕是最原始的标准。
他的第一步,从长度开始。
他找到二叔公和村里最老的一位匠人(其实只是个会编筐修耒的老汉),提出要制作一根“标准尺”。
“标准尺?”二叔公一脸茫然。
林凡用一根尽可能直的细木棍,以自己指节长度、脚长等为参考(他知道这不精确,但急需一个基准),反复比对修正,最终确定了一尺的长度,并让老匠人用烧红的细铁条,在一根光滑的硬木棍上刻下了十道等分的刻度。
“以此为准,以后村里量东西,都以此尺为度。”林凡将木尺交给二叔公。
二叔公将信将疑,但试了试量取木料、土地,发现确实比之前用脚步、用手拃要准确方便得多,便也开始推行。
接着是容量。
林凡找来了几个形状规整的陶罐,以“标准尺”丈量,选取其中大小最接近的一个,以其容量定为“一升”。然后用陶土仿制了数个同样大小的“标准升”陶杯,分发给了制盐小组和负责管理粮食的七叔。
“以后熬盐加水,以升计。分配粮食,以升计。避免争执,也方便计算耗用。”林凡解释道。
七叔试用之后,大为惊异。以往分粮,总有人觉得自家分到的“一捧”少了,难免口角。如今用这“标准升”一量,清清楚楚,无人再能抱怨。虽然粗糙,却实现了初步的公平和可计量。
最后,也是最难的——重量。
林凡苦思冥想。没有天平等精密仪器,如何定义“斤”、“两”?
他最终想到了利用水的密度和杠杆原理。他制作了一根尽可能光滑均匀的木杆作为衡杆,寻找中点,悬吊起来。又用陶土烧制了两个小盘作为秤盘。
那么,如何确定“一斤”的重量呢?
他假设(并无法精确验证)此时的一斤与后世相差不大,便以“一升水”的重量作为基准“一斤”。然后用石片一点点打磨出数个大小不一的石锤,反复调试,直到衡杆悬挂“一升水”与石锤时能达到平衡,便将那石锤的重量定为“一斤”。再以此为基础,用等分法,艰难地确定“两”的重量,并用更小的石片或金属块来体现。
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狗蛋和几个孩子成了他的帮手,看着林凡一遍遍调试衡杆,标记刻度,眼中充满了好奇和不解。
当第一杆简陋无比的原始天平秤和那一套粗糙的“砝码”呈现在二叔公和七叔面前时,两位老人再次被震撼了。
他们看着林凡用天平称量盐粒,称量粟米,那衡杆微微颤动着,最终达到平衡,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信服的“准确”。
“这……这真是……”二叔公抚摸着那光滑的衡杆,手都在发抖。他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未见过如此“较真”的东西。
“以后交换、分配,若能以此秤为准,可免无数纠纷,也可知库存消耗几何。”林凡平静地说道。
标准尺、标准升、标准秤——这三样东西,如同三把无形的钥匙,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撬动这个村庄延续了数百年的、基于经验和模糊的传统运作模式。
起初,村民们很不习惯,觉得繁琐。量米还要用杯子?称盐还要用石头压?多此一举!
但在二叔公和七叔的强力推行下,尤其是在分配粮食和记录盐产时,其带来的公平和清晰,逐渐被众人所接受。争吵少了,心中那份因模糊而产生的猜忌和不安,也似乎减轻了些。
林凡并未停止。他开始用木炭,在刮平的沙地上,绘制简单的表格,记录每日的盐产量、粮食消耗量、甚至操练的出勤情况。他教狗蛋和另外两个机灵点的孩子认识最简单的数字和这些表格的含义,让他们成为最初的“记账先生”。
数据开始被记录,被整理。虽然依旧原始,但村庄的运作,第一次有了模糊的“数据”支撑,而不再是完全的一笔糊涂账。
林凡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些标准本身可能就误差巨大。但重要的是确立了“标准”的概念和依规行事、量化管理的思维。
这一切,都落在了暗中观察的二叔公和七叔眼里。他们心中的惊骇和庆幸交织。惊骇于林凡展现出的这种近乎“鬼神”般的精密算计能力,庆幸于这样的“人物”是落在了他们村,并且似乎心向村子。
“这娃儿……怕是天上星宿下凡吧……”七叔某天夜里,忍不住对二叔公低语。
二叔公沉默良久,缓缓道:“不管是什么,是咱林家坳的造化。把他交代的事办好,护着他。这世道,怕是真要变了……”
而林凡,在初步建立了计量体系后,将目光再次投向了田野。
胥吏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粮食,才是根本的保障。制盐只能换来有限的粮食,且风险巨大。必须提高土地本身的产出。
他的那片“试验田”里的豆苗,因为持续的担水灌溉和草木灰的滋养,长势明显比旁边田里的好了不少。
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他需要更好的工具,需要更有效的水利,需要……认识这片土地到底缺什么。
他的目光,投向了村里那几件最珍贵的铁器——那几把锈迹斑斑、刃口残缺的锄头和耒锸。
改进农具,需要铁,需要锻打技术。
而水利,需要勘察,需要工程规划。
还有……肥料。除了草木灰,还有什么?
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资源、技术、人力,依旧匮乏得可怜。
但他眼中没有丝毫气馁。
一步一步来。从最小处做起。
他拿起那根“标准尺”,走向石柱家。他记得石柱的父亲,似乎曾经在乡里的铁匠铺帮过忙,懂一点最粗浅的锻打手艺。
或许,可以从改进那几把锄头的形状开始?比如,试着打造一个类似耧车铧的部件?或者,至少把刃口磨得更锋利些?
知识的种子已经播下,它正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尽管微弱,却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