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儿子被举人退婚后,我摊牌了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京海第一深情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说的主角唐文昭唐桃笙勇敢、聪明、机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总字数达到104045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小说!
儿子被举人退婚后,我摊牌了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唐文昭上一世是一个顶尖院校的历史学硕士,毕业之后在父母的坚持下不得不考公,最终以行测八十八,申论八十六,总分一百七十四的成绩在国考之中断层式的第一,第二也才一百五十多分,震惊整个互联网。
唐文昭在体制内上班了两三年之后,决定辞职,自己办一个考公教育培训机构。
一时之间,无数想要考公的学子家长纷纷举着钞票前来报名,唐文昭靠着这个教育机构,年入数千万。
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唐文昭一边认真读书,书法和丹青都是唐文昭苦练的结果,当然,也和唐文昭的爹当年给他花重金寻找名师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但唐文昭不只是死读书,同时开始不断的研究历届科举的试题和那些优秀答卷。
经过不断的研究,唐文昭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大虞的科举和前世的考公大差不差,无非是题目和答题方式不同而已,但最终如何答题,答题的技巧几乎如出一辙。
比如院试和乡试,一个是考秀才,一个是考举人,这种层面的科举考试,很多考官看考生的策论,并非真的看考生的治国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很多考公的考生在考申论的时候,都会陷入一个误区,会按照题目给出的问题,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往往切实可行的方案看着没那么好看,或者朴实无华,但科举考试要的并非真正的解决方案,正所谓答案就在题目上,只需要按照题目,写的伟光正一些,写的漂亮一些,多说一些漂亮话,至于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可行,无人在意。
科举分为策论和经义,经义自不必多说,考的都是四书五经的东西,都是照本宣科的,关于经义,唐文昭根据历届考题,总结出了一个题库,唐文昭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去死读书,只需要按照题库去记去背就可以了。
如此便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
实际上类似于教育培训的事,不只是唐文昭在做,整个江南早就盛行了起来,因此历届科举,江南的考生总是占据绝大多数。
不过江南的这些教人考科举的方式,和唐文昭的相比,不知道要落后了多少。
当年唐文昭的第一批学生,张宗宪和周铎是其中考的最差的几个,其他人也都高中了,甚至有好几位位列甲科前列。
很多考生考了无数年,如文怀远,一直都考不中,完全是因为抓不住科举的重点在哪里,当然,当然,这并非说文怀远在死读书,只能说侧重点不同,文怀远更倾向于治学,而非一门心思的钻营科举。
当年唐文昭教张宗宪他们,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圣人的文章,是写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用来治国做事,则百无一用。
如今被张宗宪说了出来,这些话让下面很多人一时有些接受不了,毕竟他们自小学的便是圣人之学,文怀远更是坚定的儒家门徒,一辈子都在致力于研究圣人的学问,骤然听到张宗宪这话,如何能接受得了?
“在下清楚,骤然听到这话,诸位可能接受不了,不只是诸位,当年在下听到这话的时候,也有些接受不了,但如今在下为官多年,对老师的这句话理解的愈发深刻,比如河口决堤,为官者自然要组织人员修建堤坝,这堤坝该如何修建,水势该如何走?圣人的文章可曾教过?”
张宗宪问道。
“又比如这东南沿海海寇作乱,圣人的文章可曾说过,为何海寇如此猖狂,朝廷剿寇这么多年, 却一直剿不下去?圣人的文章可曾教过,该如何清剿海寇?”
张宗宪继续追问道。
“关于这一点,周兄这么多年,想必也是有些体会的,不如也一并说说。”
张宗宪说着看向了一旁的周铎道。
“张兄说得对,学生当年对老师的这句话很不理解,但为官十多年,却是深以为然,这十多年,在下虽然都只是县令,但治理一县之地并非易事,治理一府之地也并非难事,这么多年,在下遇到的很多问题,让若用圣人的文章去解决,根本解决不了,圣人的文章都是写给世人看的,并非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周铎说道。
“没错,所以诸位在参加院试和乡试之时,看到那些策论题目,不要想着该如何解决问题,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而是要像写圣人文章一般,写的无比漂亮,能否解决问题不重要,那些考官也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大家的策论写的够不够漂亮。”
张宗宪继续补充道。
这话说完之后,张宗宪和周铎都停了下来,留给众人消化的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文怀远很想反驳张宗宪的话,但是听到张宗宪和周铎后面的话,陷入了沉默。
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张宗宪和周铎说得对,真的到具体事务的时候,圣人之学确实派不上用场。
此时的文怀远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难道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学圣人之学,都是错的?
“文昭,难道在下这么多年学的圣人之学都是错的不成?”
文怀远看向了一旁的唐文昭,问道。
“其实也说不上对错,任何事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圣人之学并非无用,反而有大用,只是它的作用不在治国办事上面,或者换种说法,圣人之学可以治国,但却是帝王用来治国的,官员想要治国,要用圣人之学的话,那便是误国误民。”
唐文昭说道。
文怀远并非蠢人,自然是一点就通,圣人之学,用来教化天下百姓,让百姓懂得礼义廉耻,如此天下方可安稳,倘若天下百姓都不懂礼义廉耻,都没有道德的约束,恐怕真的离天下大乱不远了。
所以圣人之学并非无用,反而有天大的作用,但作用不在具体的事务上面,对于切实的治国而言,确实是百无一用。
这两点并不矛盾。
想明白这些,文怀远顿时通透了,当即站了起来,向唐文昭行礼,随后又向张宗宪和周铎行礼。
“文先生,您这是干什么?您可是老师的好友,是我等的长辈,这么做岂不是折煞我等。”
张宗宪急忙下来托住文怀远的双手道。
“正所谓达者为师,张大人和周大人今日一席话,让在下茅塞顿开,怪不得在下这么多年科举屡试不第,原来是方向走错了。”
文怀远唏嘘道。
“怀远兄能找准方向,想来高中轻而易举,毕竟要论基础,纵观整个大虞,能比得上怀远兄的可以说寥寥无几。”
唐文昭笑道。
“老师,方才两位大人说的是策论,那经义呢?”
唐伯谦站起来,恭敬道。
唐伯谦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直接喊唐文昭大伯。
“经义就更简单了,这么多年为师虽然闲着,却也一直在关注着科举,包括每一届的院试乡试和会试,各个地方的经义题目,都被为师整理成册了,你们只需将这些题目熟记,把答案熟记便可,所谓经义,万变不离其宗,都大差不差,但具体答题的时候,文章写的好不好,就看你们基础打的牢不牢了,这一点是没有捷径可言的,你们要跟着文先生好好做学问,学会如何将文章写的漂亮。”
唐文昭看着众人道。
“学生受教了。”
唐伯谦恭敬道。
其他人也纷纷站了起来,有样学样。
很快,唐文昭就让人将自己整理的历届经义册子拿了十多本过来,这册子很厚,特别厚,比唐伯安等人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要厚。
但却没有一个人感到惊讶,或者觉得吃不消,和那些书海相比,这本册子对他们而言已经是唐文昭划出的重点中的重点了,对他们而言,他们所需要做的便是熟读此书便可,相较于那些要读四书五经的不知道要轻松多少。
“原本我是不想让伯安进入官场的,毕竟官场波谲云诡,腌臜不堪,所以这本册子也就没给你看,不过谢进一事,让为父改变了想法,有些东西,我们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否则遭到他人耻笑的时候,便无力反驳,伯安,为父要让你在一年后的乡试之中中举,也要让你们都中举。”
唐文昭拍了拍唐伯安的肩膀道。
唐伯安听到这话,顿时如同被打了鸡血一般。
“孩儿定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怀远兄,今日开课,就有劳怀远兄考校一下他们的基础如何了,基础好的,怀远兄帮他们加强一下,基础不好的,就有劳怀远兄多费些心力了。”
唐文昭看着文怀远道。
“文昭说的哪里的话,在这书院之中,在下即是夫子,也是学生,今日听了张大人周大人和唐兄这些话,在下觉得获益匪浅,能在书院教学,是在下的荣幸。”
文怀远摆了摆手道。
“那就有劳文兄了,今日我这两位学生远道而来,弟要和他们叙叙旧。”
唐文昭说道。
“这是自然,于情于理合该如此,你去吧,这里有我呢。”
文怀远笑道。
“有劳文先生了。”
张宗宪和周铎行礼道。
文怀远急忙回礼。
在这两位面前,文怀远还真不敢托大。
唐文昭带着张宗宪和周铎离开了书院,来到了唐府之中。
等到了唐府的时候,眼看着快到中午了。
“眼看着也该吃饭了,今日为师便亲自下厨,给你们做顿好吃的。”
唐文昭看着自己这两位久违的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和轻松,当年虽然张宗宪和周铎在那一批学生之中成绩是垫底的,但唐文昭最看好的偏偏就是他俩,特别是周铎。
唐文昭看好他们,并非是觉得他们日后能抵达什么样的高度,而是看重张宗宪和周铎的心性,特别是周铎,执拗之中又带有一丝狡黠,在唐文昭看来,未来自己的学生倘若能有一人真的能做到为民请命的话,非周铎莫属。
很显然唐文昭没有看走眼。
至于张宗宪,当年唐文昭就看得出来,他有一颗为大虞做事的心,只是张宗宪行事不拘一格,甚至可以说有些钻营,不过这些在唐文昭看来都不重要,想要在大虞的官场之中有些作为,有些钻营是好事,并非坏事,难的是能否坚持本心。
从张宗宪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显然做到了。
“那感情好,这么多年了,学生做梦的时候经常梦到回到书院读书,老师给我们做饭吃,老师做的菜,学生这么多年吃遍了整个大虞,在没吃过那般味道。”
张宗宪感慨道。
“学生也时常梦到老师做的菜,这么多年了,学生每每想起老师做的菜,不觉便口齿生津。”
周铎附和道。
“张丛,带他们两位去客厅看茶。”
唐文昭看着管家说道。
“是,老爷。”
张丛恭敬道。
“你们稍待,为师简单的给你们做几道菜。”
唐文昭说着便转身去了东厨。
东厨的下人见到唐文昭,并不意外,唐文昭经常会自己做菜,唐文昭的手艺,就算是唐府的厨师都佩服不已,这么多年,他甚至跟着唐文昭学了不少拿手好菜。
“老孙,你替我备菜吧。”
唐文昭一边给自己系围裙,一边看着厨子说道。
“好嘞老爷,老爷要做什么菜?”
老孙看着唐文昭,微微弯着腰道。
“今年的南瓜花下来了吧?”
唐文昭算着日子,如今已经是四月底了,今年的南瓜花差不多应该下来了。
南瓜花是一道时令菜,每年就能吃这么一茬,过了就没了。
“下来了,小的早就备好了,都是上好的南瓜花。”
老孙笑道。
“还是你办事合我心意,那就做一道南瓜花汤,一道清蒸鲥鱼,一道宫爆菠萝虾仁,再炖个羊肉。”
唐文昭细数着自己的拿手菜道。
如今的大虞,有着不少好东西,比如花椒、胡椒、菠萝和西红柿等等,早在八九十年前就开始从南洋涌入大明,但对花椒和胡椒的应用和开发,如今的大虞还停留在最表面的一层。
唐文昭却是能将这些东西运用到极致,南瓜花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所谓的南瓜花汤,是将处理好的南瓜花,用面粉和鸡蛋液加水裹上芡糊之后,中火慢炸,将南瓜花炸的焦香酥脆,然后再用西红柿青菜加上醋、香油和胡椒粉烧个酸汤,将炸好的南瓜花放入其中,南瓜花汤就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