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基层之上》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都市日常小说,作者“3昧真火”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林舟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总字数163851字,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
基层之上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林舟提交青溪县开发区核查方案的第三天,办公室的打印机突然对他“罢工”了。
他抱着U盘站在复印机旁,晨光从百叶窗漏进来,在机身的“保密文件专用”标识上投下斑驳的影。张姐端着保温杯经过,鬓角的碎发沾着水汽:“小林,这机器老毛病了,李科说得找技术科来修。”她的指甲涂着豆沙红,轻描淡写地掠过操作面板,“你要不先去忙别的?”
林舟看着屏幕上“权限不足”的提示,指尖在U盘上掐出道红痕。昨天这台机器还好好的,他刚把青溪县核查方案的补充说明——关于如何追溯开发区虚报的“亿元项目”资金流向——存进共享文件夹。
“谢谢张姐。”他转身往技术科走,走廊里遇见捧着文件的李科。那人的黑框眼镜滑到鼻尖,露出镜片后闪烁的光:“小林,青溪的方案我看了,‘要求企业提供银行流水’这条有点过了。”他往电梯口挪了两步,声音压得像怕被风刮走,“王副县长昨天在会上说,开发区是全市营商环境试点,要‘多服务、少挑刺’。”
林舟的喉结动了动。他想起周志国塞给他的U盘里,张院长和李处的对话还在云端存着——那些“把账做平”的伎俩,和开发区虚报项目的手法如出一辙。“李科,按督查规程,资金核查是必要程序。”他的皮鞋跟在水磨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响,像在数着什么。
李科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菊花:“规程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拍了拍林舟的胳膊,掌心的温度烫得人发慌,“你看张姐他们,谁不是把‘灵活处理’挂在嘴边?上周赵科长孩子满月,大家都随了份子,就你……”
林舟猛地抽回胳膊。赵科长的满月酒请帖他确实没收——不是故意疏远,是那天正在柳溪镇核实老李头孙子的学籍是否被刁难。此刻被李科点出来,倒像是他主动站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我还有事。”他转身往技术科走,背后传来李科和张姐的低语,像蚊子嗡嗡地钻进耳朵。走廊尽头的公告栏前围了群人,他凑过去看,《关于表彰优秀督查干部的决定》旁新贴了张通知:“近期将开展科室人员轮岗,有意向者请于周五前提交申请。”通知下方,赵科长正和张姐咬耳朵,眼角的余光频频往他这边瞟。
技术科的小王正在拆一台旧打印机,零件散了一地。“林哥,你那台啊,”他叼着螺丝刀抬头,油乎乎的手指往督查室方向指,“李主任早上打过招呼,说你的权限暂时调一下——怕你误删了重要文件。”
林舟的心沉了沉。他想起昨天下午,李达明把他叫到办公室,指着核查方案上“需查阅县财政局拨款凭证”那行字,钢笔尖几乎要戳穿纸页:“小林,你非要把青溪的底裤扒下来?王副市长的面子要不要?”当时他没松口,只说“按程序来”。
“权限什么时候能恢复?”他蹲下身,帮小王捡了个滚到脚边的齿轮。齿轮上的锈迹蹭在指尖,像块洗不掉的疤。
小王往门口看了看,压低声音:“李主任说,等你把方案里‘强制核查’的条款删了再说。”他突然往林舟手里塞了个U盘,“这是你上次放我这儿备份的柳溪录音,我刻了三份,以防万一。”
林舟捏着U盘,金属壳的凉意顺着血管爬上来。他突然明白,所谓的“权限调整”,不过是场温水煮青蛙的警告——要么按他们的规则来,要么就被彻底边缘化。
回到办公室时,他的办公桌被挪到了最角落,紧挨着打印机的废纸篓。原本放在桌角的《督查工作规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半盒别人用剩的曲别针。张姐正拿着他的保温杯倒水,看见他进来,手一抖,热水溅在杯壁上,烫出片白雾。
“哎呀,小林回来了。”她慌忙把杯子递过来,杯底还沾着片没冲净的茶叶,“刚才赵科长想用你的杯子,我说这是小林的,他才没动。”
林舟接过杯子,杯壁的温度烫得人发疼。他记得自己的杯子从不离手——里面泡着赵书记寄来的野菊花茶,花瓣在热水里舒展的样子,像东河村漫山遍野的星星。
“谢谢。”他把杯子放在新工位上,刚坐下,李达明就从办公室出来,手里捏着份文件:“青溪的核查,让李科牵头,小林你辅助。”他的目光在林舟的新工位上打了个转,嘴角勾起抹说不清的笑,“小林最近辛苦了,先把手头的信访件处理一下。”
一摞厚厚的信访件被堆在桌上,最上面的一封贴着“加急”标签,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邮戳是青溪县东河村的。林舟的心猛地一跳,拆开来看,是赵老栓写的:“林同志,村里的灌溉渠裂了道缝,找镇里修,他们说要等开发区的项目款下来……”信纸边缘沾着点花椒粉,像老人没擦干净的手指蹭上去的。
他捏着信纸站起来,想去问李达明能不能把青溪的核查和灌溉渠的事一并处理,却看见李科正拿着他的方案进了主任办公室,两人的笑声隔着门板飘出来,像根根细针扎在耳膜上。
中午去食堂吃饭,往常一起坐的几个同事突然都挪了位置。张姐端着餐盘往他这边看了看,被赵科长拽了拽胳膊,最终坐到了另一桌。林舟独自坐在角落,嚼着没什么味道的青菜,突然想起大学时学的“沉默的螺旋”——当一种声音占据绝对优势,异议者连开口的勇气都会被剥夺。
“林哥。”小王端着餐盘坐在他对面,油乎乎的手指在桌布上画着圈,“刚才听见李主任打电话,说要把你调到信访窗口——就是那个专门接难缠投诉的岗位。”他往嘴里塞了口饭,声音含混不清,“他们说……说你‘不懂变通,适合做机械性工作’。”
林舟的筷子顿在餐盘里。信访窗口他去过,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的投诉,处理结果往往是“已记录,将反馈”,像个巨大的情绪垃圾桶。把他调过去,无异于宣告他的督查生涯提前结束。
“知道了。”他扒拉了两口饭,突然没了胃口。起身时,撞见李达明和李科端着餐盘从身边走过,两人目不斜视,仿佛他是团透明的空气。
下午整理信访件时,林舟发现所有涉及青溪县的投诉都被挑了出来,单独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标签上写着“李科阅”。他手里只剩下些邻里纠纷、噪音投诉,最棘手的不过是小区物业乱收费——这些根本不需要督查室介入,交给市场监管局就行。
五点半下班铃响时,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走了,只有林舟还在整理那些无关痛痒的信访件。窗外的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像极了柳溪镇幸福院墙上刷的劣质油漆。他突然想起老李头的录音笔,想起赵老栓信里的灌溉渠,那些真实的痛苦和诉求,正在被层层叠叠的“变通”和“大局”淹没。
“还没走?”周志国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嘴角依旧歪着,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王组长让我给你带点东西。”他把布包放在桌上,解开绳子,里面是袋东河村的新花椒,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办公室。
林舟的鼻子突然有点酸。“周主任,他们要把我调到信访窗口。”他的声音有点发涩,像被花椒呛到了。
周志国往门口看了看,压低声音:“王组长知道。他说,这是好事。”他从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封面印着“青溪县水利工程档案”,“信访窗口能接触到最原始的投诉,比在办公室看文件有用。”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着张泛黄的图纸,“你看这个,东河村的灌溉渠是2016年修的,资金来自扶贫专项资金,按理说不该坏得这么快。”
林舟的目光落在图纸的备注栏,上面写着“施工单位:青溪建筑公司”——这个公司他在开发区的招商名单上见过,法人是王副县长的侄子。
“王组长让我告诉你,”周志国的嘴角歪得更厉害了,“有些孤立不是抛弃,是让你看清谁在裸泳。”他往林舟手里塞了把钥匙,“技术科小王把你原来的监控权限转到手提电脑上了,密码是你入职日期。”
林舟捏着钥匙,金属的凉意混着花椒的香气,在掌心揉成股踏实的暖流。他突然明白,所谓的排挤,不过是把他从一个虚假的圈子里推出来,让他能更清楚地看见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第二天一早,林舟主动去了李达明办公室:“李主任,我服从安排,去信访窗口。”他的语气平静,像在说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李达明的眼里闪过丝惊讶,随即被得意取代:“小林能想通就好。”他从抽屉里抽出份调令,“今天就去报到吧,张姐会带你熟悉工作。”
林舟接过调令,上面的公章红得刺眼。走出办公室时,他看见李科正拿着修改后的青溪核查方案,方案封面上“资金核查”四个字被划掉了,改成了“走访调研”。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李科的嘴角扬起抹胜利者的笑,像在说“你看,最终还是得听我的”。
信访窗口在一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玻璃隔断上贴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边角已经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张姐把他领到工位上,桌上的电脑屏幕还留着前一个人的浏览记录——是青溪县开发区的招商宣传片,画面里的厂房崭新得像纸糊的。
“小林啊,”张姐的声音透着股虚假的亲热,“窗口的工作不难,就是要‘多听少说’。”她往旁边的文件夹里塞了沓表格,“这是‘标准回复模板’,遇到投诉就往里面套,别自己瞎发挥。”
林舟翻开模板,第一条就是“关于扶贫项目资金的投诉:已转相关部门处理,请耐心等待”。他的手指在“相关部门”四个字上顿了顿,突然想起赵老栓信里的灌溉渠,不知道会不会也被塞进这个模板里。
第一天在窗口坐班,来投诉的人络绎不绝。有大妈哭诉小区电梯半年没检修,有小贩抱怨城管乱收费,还有个拄拐杖的老人,说自己的低保被村干部冒领了——老人说话的口音,和柳溪镇的老李头一模一样。
林舟认真地记录着,每一笔都写得清清楚楚,不像模板里那样含糊其辞。中午吃饭时,窗口的保安大叔凑过来:“小伙子,你是第一个把投诉人名字写对的。”他往林舟手里塞了个馒头,“以前来的人,都只画个勾就算完。”
下午三点多,一个穿雨衣的男人冲进大厅,雨水顺着裤脚淌了一地。“我要投诉!”他把一份湿漉漉的文件拍在窗台上,“青溪县的防洪堤有问题!去年汛期就裂了缝,今年加固工程居然用的是劣质地基土!”
林舟的心猛地一跳。他接过文件,首页的照片上,防洪堤的裂缝里塞着些碎石块,像道没愈合的伤口。文件末尾的举报人名栏,写着“王磊”两个字——是那个在柳溪镇帮他收集证据的年轻人。
“这事儿归水利督查科管。”张姐从旁边探过头,伸手想把文件拿走,“我帮你转过去就行。”
林舟按住文件,指尖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想起周志国给的水利工程档案,想起东河村裂开的灌溉渠,突然意识到这些散落在信访件里的线索,可能正指向一个更大的窟窿。
“我自己转吧。”他把文件放进公文包,包角还沾着柳溪镇的泥土。穿雨衣的男人突然往他手里塞了个U盘,压低声音:“林哥,这是我在工地拍的,他们把合格的水泥换成了过期的,说是‘节省成本给开发区腾挪资金’。”
林舟捏着U盘,冰凉的触感像道闪电劈开了连日来的压抑。他抬头看向窗外,乌云正在聚集,远处的天空暗得像块浸了水的抹布——一场暴雨,或许正在路上。而那些被掩盖的隐患,终将在雨水的冲刷下露出真面目。
下班时,林舟经过督查室门口,听见李科正在打电话:“王副县长放心,青溪的报告保证‘皆大欢喜’……对,林舟?他在信访窗口忙着呢,哪有空管这些。”
林舟没停下脚步,公文包里的U盘硌着大腿,像块滚烫的烙铁。他知道,自己虽然被挤到了边缘,却离真相更近了一步。就像东河村的花椒树,哪怕长在石缝里,也能把根扎进最深处的泥土里,等到秋天,照样结出最麻最香的果。
走到大厅门口时,保安大叔喊住他:“小伙子,明天可能有大雨,记得带伞。”林舟回头笑了笑,握紧了手里的公文包——里面装着王磊的举报信,装着青溪的秘密,还装着一把来自东河村的花椒,香气正顺着包缝往外钻,像在预告着什么。
他不知道这场雨会下多大,也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阻力有多大。但他清楚,只要手里的笔还能写字,只要心里的那点念想还没灭,就不算真正的孤立。那些被刻意疏远的距离,或许正是看清全局的最佳位置。
夜色渐浓,林舟的身影消失在街角,公文包的重量在他肩上压出道沉稳的弧线。远处的天空,一道闪电划破云层,照亮了青溪县的方向——那里,有等待被发现的隐患,更有等待被守护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