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品小说《从凡人走向修道》,类属于都市脑洞类型的经典之作,书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铭雷陈杰,小说作者为岭南大公子,小说无错无删减,放心冲就完事了。从凡人走向修道小说已更新了366107字,目前连载。
从凡人走向修道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陈铭雷盯着那滴露水,镜面般的倒影里没有云。他没动,连呼吸都没乱半拍,但脑子里已经拉起三道警戒线,像小区门口横着的栏杆。
这玩意儿不是天然形成的。
他把笔记本翻到空白页,笔尖悬空两秒,落下第一行字:“枫叶自裂,位移指向残句。”
接着画了个圈,标上“露水成镜,映天无云”。
最后在旁边补了一句:“道经自动翻页,出现古篆——命途分野。”
三件事看似独立,实则共用一个触发条件:**他看见了**。
只要他注视这些异常现象超过五秒,识海里的《太初道经》就会轻微震动,频率和乌木盒那次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是信号反馈机制。
他合上本子,起身走到井台边,拎起铜盆接了半盆清水。阳光斜照进来,水面晃出波纹,映着灰白天空。他等水面静下来,伸手在盆边轻轻一弹,涟漪扩散。
就在边缘波纹交汇的瞬间,他用指尖压住一角,水流停滞,那一小片水面突然变得异常清晰——
无云。
和枫叶上的露珠一模一样。
“好家伙,远程投影还能走地脉信号?”陈铭雷低声嘀咕,“这组织怕不是搞基站出身的。”
他立刻意识到,这种投影不需要直接接触目标,只需要某个特定材质(比如焦黑枫叶)作为接收端,再配合湿度、光照和观察者的注意力,就能激活信息传递链。
换句话说,对方不仅能监控他,还能定向推送内容。
那句“命途分野”,八成是预设程序的一部分,专门用来测试觉醒者是否具备解读能力。
他把铜盆端进屋,倒掉水,又从灶台取来一碗凉茶。这次他不搅动水面,而是将碗放在石桌上,让阳光直射。
十分钟后,水面蒸发形成微弱热流,空气扭曲。他眯眼盯着,果然在某次光线折射时,看到一道极淡的虚影一闪而过——像是某种符号,形似蛇尾卷成螺旋。
和苏婉那个盒子底部的纹路,几乎对得上。
“所以你们家家徽是蛇?”他吹了口凉气,“还非得做成DNA双螺旋款?”
—
线索开始串起来了。
乌木盒会共振,枫叶能投影,地脉有编码,道经会响应。这几样东西背后,必然有一套统一的操作系统。
他回到桌前,重新画图。
这次不再是三角,而是四边形:
**乌木盒 → 共振认证**
**枫叶 → 信息投送**
**地脉波动 → 数据通道**
**道经反应 → 用户识别**
四个节点,全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有个组织,长期利用大地能量构建了一套隐秘通讯网,而他刚刚被系统标记为“可交互对象”。
问题是,他们怎么知道他会出现在这个村?
他又想起苏婉说的那句“它等了三百年”。
三百年……够换八代手机套餐了。
除非,这套系统一直在筛选特定体质的人,而他是最近唯一通过认证的。
“合着我中了隐藏款盲盒?”他啧了一声,“别人抽卡出SSR,我抽出来个祖传客服?”
—
接下来的事更关键:反向追踪。
他闭眼运转《太初道经》低阶感应术,识海泛起微光,整个人进入一种近乎待机的状态。灵觉像WiFi扫描信号一样,在院内缓缓扫过。
井绳、石凳、晾衣杆、昨夜穿过的外套……逐一排查。
大部分物件毫无反应,直到他拿起井台边一块碎陶片。
这是刘地痞打翻药瓶后留下的残片,原本打算扔了,结果忘了。
指尖刚触碰到,道经微微一颤。
不是强烈预警,而是类似“发现同频设备”的提示音。
他立刻掏出放大镜,对着阳光细看。陶片内壁有一道极细的刻痕,藏在釉层下面,若不仔细根本看不见。
图案是一截蛇形,尾部卷曲成螺旋状,末端还带个小钩,像被咬了一口。
和乌木盒纹路如出一辙。
“哟,连锁反应?”陈铭雷挑眉,“这药瓶该不会是他们发的试用装吧?”
他不敢直接碰,用朱砂在纸上描下图案,再用油纸包好陶片,塞进随身玉简空间。那里灵气稳定,能隔绝外泄能量。
证据保全完毕,下一步就是钓鱼。
—
他撕下一页笔记,在背面用冷茶写字:“匣不开,心已动。”
字迹干透后完全隐形,只有当温度升到45℃以上才会浮现。
这是他从道经里悟出的小技巧,温控显影,比什么摩斯密码高级多了。
他拿着这张纸,绕到老槐树后,找了个树根裂缝塞进去。位置刚好在常人踩踏的范围内,谁路过不小心踩一脚,体温传导上去,字就出来了。
“看看你们是不是真24小时在线。”他拍了拍手,“要是连这都监测不到,建议赶紧升级服务器。”
布置完诱饵,他退回院子,假装恢复正常生活。
打水、劈柴、煮面,动作一丝不苟,像个刚练完早功的普通村民。
实际上,他已经启动空间内的灵气循环,把自己气息调到最低,相当于开了“飞行模式”。
真正的监听,藏在墙角。
他昨晚用铜线做了个简易阵列,一头埋在地下,一头接在耳塞上。只要有人靠近院子或触动槐树区域,地面震动就会转化成微弱电流,传入他耳中。
现在,只等鱼上钩。
—
下午三点十七分,铜线传来第一次波动。
不是脚步声,而是一种低频震颤,持续0.3秒,间隔精确到毫秒级。
和地脉原始节律一致。
紧接着,槐树方向又有一次升温信号——有人踩到了那张纸。
陈铭雷不动声色,继续蹲在菜地拔草,嘴里哼着短视频神曲。
但他耳朵里的电流节奏变了。
原本单调的震动,开始叠加一组新频率:**三短,两长,一停顿**。
他心头一跳。
这不是随机干扰,是回应。
对方收到了他的留言,并且回了消息。
他默默记下节奏,回屋拿出笔记本,对照之前记录的地脉编码表。
翻译结果跳出来时,他差点笑出声:
“信号已接收,等待指令更新。”
“你们还挺讲规矩?”他摇头,“群发话术都编好了是吧?”
但他没放弃。
真正的试探才刚开始。
他知道,这种通讯方式不可能无限使用,必然有冷却时间或能量限制。对方既然愿意回应,说明他们也需要确认他的状态。
这就有了博弈空间。
他再次提笔,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这次用姜汁:
“若真等了三百年,何必急在这一时?”
同样做温控处理,塞进另一处树缝,位置更隐蔽,必须弯腰才能踩到。
然后他坐在门槛上晒太阳,手里捏着耳塞线,像在等人送快递。
四点零九分,第二次震动传来。
这次频率更复杂,持续时间更长。
他逐段拆解,拼出一段残缺信息:
“……非自愿……守门人……不可违……”
话没说完,信号中断。
像是被人强行切断。
陈铭雷眯起眼。
不是技术问题,是人为干预。
有人不想让他知道更多。
他缓缓收回耳塞,望向老槐树的方向。
风穿过树叶,沙沙作响。
一片新的叶子正缓缓飘落,边缘焦黑,形状诡异。
它没有落在地上。
而是中途拐了个弯,轻轻贴在那张写满问题的笔记本封面上,像一枚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