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暮夏的黄昏,风里依旧带着未散的暑气,却已掺入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醉人间”的“凌云阁”再次迎来尹文一门的聚会,只是今日的东主,换成了即将离京的司马长。

依旧是那个雅间,灯火依旧温润,酒菜依旧精致,但氛围与数月前那场乔迁宴相比,已是截然不同。

没有了对权力格局的微妙试探,少了些寒暄客套的虚文。在座的,除了张子策、范成大、王云这几位同门,还有几位与司马长相交莫逆、同样以学问气节相砥砺的朝中清流官员。

司马长(子延)依旧坐得笔挺,神色是一贯的严肃,甚至比平日更显沉静。他举杯,言辞简洁,一如他编纂《文志》时的风格:“蒙诸位同僚、同门不弃,前来践行。长,老矣,精力不逮,恳请致仕,幸得陛下恩准。今日之宴,非为别离,只为感谢诸位多年照拂。请。”

他一饮而尽,动作干脆利落。

众人纷纷举杯回应,口中说着“子延公劳苦功高,正当颐养天年”、“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此生无憾”之类的宽慰之语,脸上也尽力维持着笑容。席间看似一团和气,谈论着司马长归乡后的闲适生活,回忆着共事时的趣闻轶事,范成大甚至说起司马长年轻时因校对典籍中的一个错漏,与当时的掌院学士据理力争、面红耳赤的旧事,引得众人一阵轻笑。

然而,王云静静地坐在末席,却敏锐地察觉到了那一丝萦绕不散的伤感。

他看见张子策在与司马长对饮时,那短暂交汇的眼神中,有超越言语的默契与不舍。他们不仅是同门,更是数十年来在朝堂上相互扶持、共同实践师门理想的战友。司马长的离去,对张子策而言,是失去了一条最坚实的臂膀。

他看见范成大在笑谈间隙,偶尔会望着窗外的暮色出神,那平日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三师兄的务实与二师兄的严谨,本是师门学问的一体两面,如今缺了一角。

他也看到,那几位清流官员在向司马长敬酒时,神情中除了敬意,更带着一种“吾道又孤”的怅然。司马长代表着朝中一种恪守礼法、不随波逐流的清正力量,他的离开,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减损。

但正如用户您所说,大多数人都非常理解司马长。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握着司马长的手,声音微颤:“子延啊,《文志》已成,足可流传后世,泽被千秋。你为官清正,学问纯粹,此生已不负宣侯教导,亦不负己心。如今急流勇退,正是智者所为,我等……唯有羡慕。”

陈汤将军今日也特地来了,他拍着司马长的肩膀,声音洪亮却带着难得的柔和:“老伙计,走吧走吧!京城这地方,待久了累得慌。回去看看山水,含饴弄孙,比在这朝堂上跟人勾心斗角强多了!你那《文志》,可得给老夫留一套亲笔签名的,让我那不成器的孙子也沾沾文气!”

这话引得众人又会心一笑,那伤感的气氛似乎被冲淡了些。是啊,司马长并非被排挤,也非失意离去。他是功成名就之后,主动选择归于林下,去追寻生命另一阶段的宁静。这在士大夫眼中,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钦佩的圆满。

宴席终有散时。众人送至“醉人间”门外,夜色已深。

司马长最后看向张子策、范成大与王云,目光在三位师兄弟身上缓缓流过,最终落在王云身上,依旧是那严谨的语气,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扶摇,学问事功,皆无止境。谨守本心,好自为之。”

王云深深一揖:“谨遵二师兄教诲。”

马车缓缓启动,消失在京城的夜色里。众人默然站立片刻,方才各自散去。

回相府的路上,王云与张子策同乘。车内很安静,过了许久,张子策才轻轻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王云说:“《文志》已成,子延……算是了无遗憾了。这官场,能全身而退,便是大幸。”

王云默然点头。他望着车窗外流动的灯火,心中那份因宴席而来的淡淡伤感,渐渐化为一种更深沉的感悟。他看到了仕途的另一种终点,不是巅峰的煊赫,而是离去的从容。他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以及个人选择在时代洪流中的分量。

司马长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片段正在缓缓翻过。而属于他王云的篇章,仍在翰墨书香与无声的波澜中,一页页书写。暮夏将尽,秋日将至,他知道,下一次的变故来临时,他需要更加沉稳地去面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