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陆时序交代完任务便不再言语,仿佛刚刚下达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常指令。他喝完缸子里最后一点热水,走到脸盆架前,开始整理洗漱用具,哗啦的水声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不容打扰的隔绝感。

苏婉晴捏着那个薄薄的信封,指尖冰凉。信封表面粗糙,没有任何标识,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她心慌。特区弄潮儿的血液在短暂沸腾后,迅速被冰冷的现实浇熄,只留下沉甸甸的、名为“任务”的巨石压在胸口。

她默默起身,走到自己那张靠窗的小床边坐下。窗外,军营的夜晚寂静得可怕,只有远处哨兵换岗时模糊的口令声传来。昏黄的灯光下,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里面是几页用复写纸誊写的资料,字迹工整,带着油墨特有的气味。

李明远。这个名字被清晰地印在第一页的顶部。照片是一张标准的工作照,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嘴角挂着程式化的微笑,眼神却透着一股难以捉摸的谨慎。资料详细记录了他的公开履历: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曾在英国某实验室工作五年,去年底回到香港,加入一家规模中等的电子技术咨询公司。学术专长集中在民用通信器材的微型化改良领域。性格分析用词简洁而精准:“思维缜密,言语谨慎,对官方背景人员有天然疏离感。注重个人隐私,社交圈相对封闭。近期情绪状态:存在一定焦虑感(推测来源:新环境适应压力或潜在外部干扰)。”

后面几页是香港近期社会新闻摘要:股市波动、新开通的地铁线路、某富豪的花边新闻、几部正在上映的武侠片和言情剧……甚至还有几首流行粤语歌的歌名和简单歌词片段。最后是几个看似闲聊的“建议话题切入点”:香港茶餐厅文化、赛马活动的普及度、对深圳特区快速建设的观感(非技术层面)、香港与内地生活习惯差异(尤其是饮食气候)。

苏婉晴逐字逐句地看着,呼吸不自觉地放轻。这不再是特区商场上你来我往的谈判,对方也不是为了利润可以讨价还价的客户。这是一个带着秘密、被军方重点关注的“目标”。她的任务是去接近他,观察他,从他那张看似无害的“社交面具”下,捕捉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

一种无形的压力悄然笼罩了她。她感觉自己像被推上了一个陌生的舞台,台下是看不见的刀光剑影,而她唯一的剧本,就是这几页冰冷的资料和陆时序那几句指令。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洗得发白的外套领子。“一套得体的衣服”。陆时序的要求像根刺,扎在心头。在这家属院里,“得体”意味着泯然众人,意味着收起她身上最后一点特区的痕迹。她需要一件灰蓝色的罩衫?还是那种臃肿的棉袄?

一种微妙的屈辱感混杂着对任务的紧张,让她一夜辗转难眠。枕边单放机里邓丽君柔美的歌声,也无法抚平内心的波澜。协议婚姻的冰冷框架和“任务搭档”的现实角色,在这一刻无比清晰地横亘在她与陆时序之间。食堂事件带来的那点朦胧暖意,被这冰冷的任务指令彻底冻结。

第二天,苏婉晴顶着淡淡的黑眼圈起床。陆时序早已不见踪影,屋子里只剩下他特有的、淡淡的机油味和一丝冷清。她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将那几页资料又反复看了几遍,试图将李明远的形象和那些话题要点刻进脑子里。

下午三点,她准时出现在服务社门口。服务社的老师傅看到她,脸上立刻堆起笑容,比昨天更加热情:“苏同志!快进来!新到的货刚卸下来,还没来得及上架呢!”

不大的服务社里堆着几个打开的纸箱。空气里弥漫着新布料特有的气息和淡淡的樟脑丸味道。

“喏,衣服都在那边!”老师傅指着角落一个箱子,“都是刚从省城百货进的,样式绝对新!咱家属院还没人穿过呢!”他语气里带着点自豪。

苏婉晴走过去,箱子里的衣服大多是军绿色、藏蓝色、深灰色,款式是当下最常见的:男女通用的翻领夹克,厚实的棉布工装外套,还有几件……灰蓝色的、对襟盘扣的罩衫。

她的目光掠过那些灰扑扑的颜色,落在一件被压在下面的衣服上。她伸手,小心地把它抽了出来。

那是一件……列宁装式的女式外套。深沉的、接近于墨色的海军蓝。不是花哨的亮蓝,而是那种稳重、内敛,却又在深沉中透出一丝质感的颜色。面料是厚实的涤卡布,挺括,不易起皱。双排扣,小翻领,收腰的剪裁在臃肿的冬装里显得格外利落。袖口和领口镶嵌着同色系的深蓝细条绒,算是唯一的装饰。

这衣服放在特区,只能算普通,甚至有些过时。但在这灰蓝绿统治的军营家属院,这件海军蓝的列宁装,已经算是颜色和款式上的“出挑”了。

“师傅,这件……”苏婉晴拎着它,有些迟疑。这显然不符合家属院普遍的“低调”审美。

老师傅凑过来一看,眼睛亮了亮:“哎哟!苏同志你好眼光!这是压箱底的好料子做的!就这一件!省城百货的同志说这叫‘海军呢’,厚实挡风!就是颜色……咳,有点深,怕年轻姑娘们嫌老气,一直没敢摆出来。你要试试?”他语气带着试探。

苏婉晴没有回答,只是拿着衣服在自己身前比了比。镜子里,深沉的蓝色衬得她略显苍白的脸有了一丝生气,利落的剪裁隐隐勾勒出身形,与她身上那条黑色涤纶裤意外地相配。它不够时髦,但足够庄重;它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感。

得体。陆时序的要求在她脑中响起。这件衣服,似乎微妙地踩在了“军属形象”和“她苏婉晴”之间那条模糊的线上。它不会像花裙子那样扎眼,却又能让她在清一色的灰蓝中,保持住那么一点点……特区带来的不同。

“就这件吧。”苏婉晴听见自己的声音说。没有去看那些灰蓝色的罩衫。

“好嘞!”老师傅喜笑颜开,连忙报了个价。价格不算便宜,几乎是普通罩衫的三倍。苏婉晴心头一紧。

“费用记陆时序同志的账上。”她平静地说出陆时序的安排。

老师傅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般连连点头:“哦哦!明白!明白!记陆工账上!没问题!”他手脚麻利地开票,看苏婉晴的眼神又多了一层心照不宣的意味。家属院里,能让男人心甘情愿掏钱买“贵衣服”的女人,总是有些本事的。尤其这个男人还是冷面阎王陆时序。

苏婉晴拿着包好的新衣服走出服务社,心情复杂。这件衣服像一件盔甲,既是执行任务的道具,也是她向军营规则妥协的象征。她需要它带来的“得体”,也需要它包裹下,自己那颗依旧不甘于彻底沉沦的心。

回到冰冷的屋子,苏婉晴小心地拆开包装。涤卡布厚实挺括的手感传递到指尖。她换上这件海军蓝的列宁装外套,站在屋里唯一一块巴掌大的破镜子前。

镜子里的女人,长发挽成了一个相对朴素但依旧看得出精心打理过的低髻,几缕碎发垂在颈边。深沉的蓝色包裹着她,衬得脖颈修长,腰身纤细。洗得发白的黑裤子反而成了恰到好处的陪衬。少了几分特区时的张扬明艳,多了几分沉静干练,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倔强,被这蓝色压得更加内敛,却并未消失。

像个……能办事的人。苏婉晴对着镜中的自己,无声地评价。这或许就是陆时序需要的“军属形象”。

她脱下外套,仔细挂好。然后坐回窗边,再次拿起那份关于李明远的资料,强迫自己沉入进去。特区商场上练就的快速记忆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开始发挥作用。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而是像一个真正的商人分析潜在客户一样,分析李明远。

他的履历显示他在英国待过五年……英国?苏婉晴脑中灵光一闪。她记得在特区时,为了接触一个难缠的英国客户,她曾恶补过一段时间的英伦文化,特别是下午茶习惯和一些冷门的小知识。这或许能成为一个打破“香港工程师”刻板印象的切入点?她立刻在资料空白处记下几个关键词:英式下午茶礼仪(三层点心架顺序)、对天气的抱怨(万能开场白)、BBC广播剧……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得飞快。当她揉着发酸的眼睛抬起头时,窗外天色已经擦黑。屋门再次被推开,陆时序带着一身寒气回来了。

他挂好帽子,脱下军装外套,目光习惯性地扫过屋子。当他的视线落在挂在简易衣架上那件崭新的海军蓝列宁装外套时,动作几不可察地停顿了一瞬。他的目光在那深沉而挺括的蓝色上停留了两秒,然后移开,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仿佛只是看到一件普通的物品。

他走到脸盆架前,拧开冰冷的水龙头,刺骨的冰水再次哗哗流下。他捧起水,用力搓洗着脸颊和双手,试图洗去一天的疲惫和……某些更深沉的东西。

苏婉晴的心莫名地提了一下。他会说什么?评价这衣服?或者觉得这颜色还是不够“低调”?

然而陆时序什么也没说。他擦干脸,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半缸热水暖手。昏黄的灯光勾勒出他冷硬的侧脸线条,下颌绷紧,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难题,周身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低气压。这气压比平时更沉,带着一种无形的凝重。

苏婉晴敏锐地察觉到了。是因为她明天就要执行的任务?还是“磐石”分队那边又有了新情况?她张了张嘴,想问,但看到他那副拒人千里的样子,话又咽了回去。协议里写着,不该问的别问。

沉默在屋子里蔓延,只有炉子上水壶开始发出的、细微的嘶嘶声(苏婉晴下午终于摸索着点着了炉子,虽然烟还是有点大)。

就在苏婉晴以为这沉默会持续到睡觉时,陆时序忽然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她身上。这一次,他的视线锐利如鹰隼,带着审视和评估的意味,从她的发髻,落到她洗得发白的旧毛衣领口,再落到她放在膝盖上的双手,最后定格在她脸上。

苏婉晴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

“资料看完了?”陆时序开口,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

“看完了。”苏婉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静沉稳,“李明远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建议话题都记下了。我还补充了一些可能用得上的英伦文化背景信息,他曾在英国工作五年。”

陆时序的眉梢似乎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像是有些意外她的主动延伸。“嗯。”他应了一声,听不出是赞许还是仅仅表示知道了。

他握着温热的搪瓷缸,踱了两步,停在苏婉晴面前几步远的地方。昏黄的灯光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将苏婉晴笼罩其中,带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记住几点。”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不容置疑的指令感,如同在布置一次关键的战斗任务。

“第一,身份:你是我的妻子,随军家属。对外的说法是,你来自南方,熟悉粤语,性格开朗,对技术交流感兴趣,主动要求参与接待,为军属融入做表率。”

“第二,目的:建立初步联系,获取信任。你是去‘交朋友’,不是去‘审问’。所有交流必须自然,围绕生活话题。严禁主动提及任何技术细节、政治话题、或他个人的敏感信息(如具体行程、联系人姓名)。你的任务是听和观察。”

“第三,尺度:他若主动提及特区或香港某些‘朋友’、‘项目’,只需倾听,不追问,不评价。若话题滑向敏感领域(如技术细节、政策对比),立刻用生活话题(天气、饮食、电影歌曲)自然转移。你的粤语是优势,也是引起他共鸣的工具,不是炫耀的资本。”

“第四,安全:茶话会地点在军区招待所内部,安全可控。但此人背景复杂,保持必要警惕。任何异常情况——他的异常反应、周围出现可疑人员、甚至他递给你的食物饮料——立刻终止接触,找借口离开,第一时间通知现场负责安保的技术处王干事(戴黑框眼镜,左眉有痣)或直接找我(我会在附近)。”

“第五,撤退:接触时间不宜过长。初步建立印象即可。借口可以是‘家中炉子需要照看’、‘孩子(虚构)可能醒了’等合理的生活理由。结束后,立刻回家。不得在外逗留,不得与目标有任何私下约定。”

陆时序一条条清晰下达,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敲进苏婉晴的脑海。这不再是简单的“聊聊天”,这是一次有着严格行动规范和潜在风险的“情报接触”。

苏婉晴感到手心微微出汗。她深吸一口气,迎上陆时序审视的目光,用力点了点头:“明白了。身份、目的、尺度、安全、撤退。我会记住。”

她的回答清晰而镇定,没有畏缩。特区商场上面对强敌时的冷静似乎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

陆时序看着她眼中那份被强压下去的紧张和逐渐升起的、属于“特区苏老板”的沉着锐利,深沉的眼底似乎掠过一丝极其微弱的波动,快得让人无法捕捉。他不再多言,只是微微颔首。

“明晚七点,招待所小会议室。我会提前把‘家属代表’的身份证明给你。穿那件衣服。”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件海军蓝的外套,语气平淡地补充了一句,“颜色……可以。”

说完,他不再看苏婉晴,端着搪瓷缸走到窗边的小桌前坐下,从军装内袋里又掏出一份薄薄的、封面印着“密”字的文件袋,借着昏黄的灯光,专注地看了起来。他的侧脸在光影中显得更加冷峻,眉头微锁,周身再次被那种无形的、沉重的低气压笼罩。

苏婉晴看着他沉浸在工作中的背影,那宽阔的肩背似乎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巨大压力。是为了明天的任务?还是“磐石”分队有更棘手的麻烦?

她收回目光,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明天,她将穿着这件深蓝色的“盔甲”,踏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接触。陆时序那句“颜色可以”的评价,像投入深潭的一颗小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但很快就被更强烈的任务压力和对他那沉重背影的猜测所淹没。

她拿起那份关于李明远的资料,再次强迫自己沉入进去。每一个字,每一个可能的对话场景,都在脑中反复推演。

炉子上的水壶终于发出了尖锐的啸叫,白色的蒸汽在冰冷的屋子里弥漫开来。苏婉晴起身去提水壶,滚烫的水汽扑在脸上,带来一丝短暂的暖意。她给陆时序的搪瓷缸里续上热水,轻轻放在他手边不远处的桌角。

陆时序的目光依旧锁在文件上,仿佛没有察觉。

苏婉晴默默地退回自己的小床边坐下。屋子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水壶余热的滋滋声,以及窗外永不停歇的、北方的风声。

深蓝色的列宁装静静挂在衣架上,像一面沉默的旗帜,等待着黎明的出征。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