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霓虹账本:跨世的数字绳结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创文文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林夏勇敢、聪明、机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总字数达到91165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小说!
霓虹账本:跨世的数字绳结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十三章:暖账无界,梅香越重洋
第一节:戈壁针脚里的跨域痕
林夏捏着那根断针时,戈壁的风突然软了些。针尾缠着的藏青线磨得发毛,却仍能看出是梅家布庄特有的”雨丝纺”——线细如发丝,织布时得三股拧着才够韧,阿芸当年总说”这线缝补丁,藏着苏州的软”。老杨蹲在灶台边扒拉灰烬,又摸出块碎布片,蓝底上绣着半朵梅花,针脚歪歪扭扭,是阿芸的手艺没错。
“这商栈当年不光走国内,还接外国探险家的活儿。”老杨翻出本商栈的旧台账,民国二十七年冬那页记着”英人斯坦因雇驼队往楼兰,阿芸姑娘帮补帐篷,记布半匹”。他指着”斯坦因”三个字笑,”那会儿敦煌常来外国学者,阿芸姑娘怕是跟他们打过交道。”
林夏把碎布片拼在”跨域暖账”的空白页上,梅花正好补全了半朵。翻到民国二十八年春,阿芸的字迹突然多了些洋文单词:”Mr. Bell(贝尔先生)要带佛经抄本往伦敦,赠布两匹包书——他说’东方布软,护得住纸’,记着让他带包梅家梅子,酸了好醒神。”旁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洋文”Thank you”,下面用小字注”贝尔先生教的”。
“贝尔?”陈默突然凑过来,”是不是英国汉学家贝尔?我读研时看过他的书,里面提过’敦煌有位会记账的汉地姑娘,布包的经卷比木箱牢’!”他翻出手机里的书摘,果然写着:”1928年春,得一蓝布包经卷,布角绣梅,姑娘言’布暖,经也暖’,至今藏于牛津图书馆。”
林夏的心跳突然快了半拍。阿芸的暖账,竟漂到了英国?
第二节:牛津图书馆的蓝布影
联系牛津大学图书馆时,馆长助理莉莉安在邮件里回:”确有蓝布包经卷,编号MS.1786,布角绣梅,包着北魏佛经抄本。贝尔日记里提过赠布姑娘,说她’账册记着往来,比经卷还认真’。”
林夏和陈默申请了访问名额,出发前特意从芸诚布艺店带了匹新织的忆梅布——按《织账术》的法子,织进了敦煌的戈壁、江城的青石板,还有阿芸补帐篷的影子。周建国把桃木牌塞进林夏包里:”阿芸奶奶说过,牌在,暖就跟着走。”
牛津图书馆的阅览室静得能听见翻书声。莉莉安捧着个木盒进来,蓝布包着的经卷躺在丝绒里,布角的梅花果然是阿芸绣的,针脚里还沾着点敦煌的沙。”贝尔日记在这。”莉莉安递来复印件,1928年3月15日那页写着:
“遇阿芸姑娘于敦煌商栈,她正补驼队的破帐篷,布片拼得像花。我请她包经卷,她取蓝布绣梅,说’经怕寒,布暖’。她给我看账册,记着’赠布两匹’,旁注’贝尔先生许带西方书来换’。姑娘笑说’账是桥,这边的书过那边,那边的暖过来’。”
日记里还夹着张小画,是阿芸画的账册草图,左边写”苏州梅布”,右边画着本洋书,中间用线连起来——像她早就知道,这布包的经卷会成座桥。
林夏把带来的忆梅布铺在桌上,新布上的戈壁与老布上的梅花在光里融成一片。莉莉安摸着布纹惊叹:”这布上的路,跟贝尔日记里画的驼队路线一样!”林夏突然想起阿芸账上的”梅子”,从包里掏出梅望舒寄的苏州梅干:”尝尝?阿芸当年想让贝尔先生带的。”
莉莉安咬了口,酸得眯眼,却笑了:”暖的,像布上的梅花。”
第三节:洋账本里的东方暖
贝尔的后人贝尔·琼斯听说暖账的事后,特意从剑桥赶来。他捧着个旧皮箱,里面是本英文账册,封皮写”东方暖事记”:”我祖父回英国后总记这个,说怕忘了阿芸姑娘的账。”
账册里记着:”1929年冬:寄莎士比亚诗集给阿芸姑娘,附信’书如布,得暖着存’——她回信说’账册记了,等梅花开就读’。”旁边贴着张阿芸寄的布片,绣着朵小小的英伦玫瑰,混在梅花里,竟不违和。
“祖父说阿芸姑娘后来寄过本账册,记敦煌商栈的暖事,可惜二战时弄丢了。”琼斯先生红着眼圈,”他临终前说’那账册是活的,比经卷珍贵’。”林夏把”跨域暖账”递给他:”这是她当年记的,您看——”
翻到民国二十九年春,阿芸写:”接贝尔先生诗集,布包着寄来的,记’洋书暖’。商栈王掌柜病,用他送的西药(记贝尔先生赠),好了——暖是能换的。”琼斯先生摸着字迹,突然说:”我祖父日记里说,阿芸姑娘想知道’英国有没有暖账’,他说’有,比如面包店给穷人留热面包’。”
林夏突然提议:”咱们合做个’跨洋暖账展’吧!把阿芸的账、贝尔的记、经卷的布都摆出来——让暖账越重洋。”琼斯先生立刻点头:”我祖父的账册、诗集都能借!还要加件东西——”他从皮箱里拿出件羊毛围巾,”我祖母织的,说’阿芸姑娘的布暖,咱的毛线也得暖回去’,当年想寄,没来得及。”
围巾上织着行中文:”梅香过英吉利”,是贝尔先生教他祖母写的,笔画歪歪扭扭,却热乎得很。
第四节:布为桥,暖为渡
“跨洋暖账展”在牛津办展时,来了个叫艾米的华裔姑娘,是伦敦艺术学院的学生,手里拿着本电子账:”我把太奶奶说的事记下来——她是敦煌绣娘柳嫂的孙女,说阿芸姑婆教她’布能连人心’,我想做个’布桥’项目,让中英学生一起织布,把暖账故事织进去。”
林夏帮她把项目接入暖账数据库,艾米织了块新布,一半是苏州细布绣梅花,一半是威尔士羊毛织玫瑰,中间用阿芸的针法连起来。开展那天,她把布铺在展台中央,琼斯先生的小孙女蹲在布前画暖账:”今天摸了阿芸姑婆的布,记一笔——暖的。”
从英国回来后,林夏在芸诚布艺店设了”跨洋暖账角”,摆着贝尔的账册复制品、羊毛围巾,还有艾米寄来的”布桥”样品。周建国给街坊讲阿芸寄布片的故事,王婶听得直抹泪:”原来暖能走那么远,比船还快。”
刘启明的暖账基金会捐了笔钱,要在敦煌商栈遗址建”阿芸暖账亭”,亭柱上刻着阿芸的话:”账是桥,暖是渡”。老杨来江城看展时,带来块新发现的账页残片,是阿芸写的:”梅花开时,不管在哪,闻着香就知暖没断”。
林夏把残片贴在三世布旁,光绪的水、民国的风、现代的光,还有英伦的雾,都在布上融成了暖。陈默站在亭前拍照,阳光落在他肩头,像阿芸当年补帐篷时漏下的光斑。
“你看。”林夏指着远处的老槐树,梅花开得正艳,”阿芸奶奶说对了,香真的飘过来了。”
风拂过暖账角的铜铃,铃响混着街坊的笑,像在说:”暖哪有界?记着,就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