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铁皮桶里的时光小说,铁皮桶里的时光在线阅读

铁皮桶里的时光

作者:拾梦虫二

字数:96798字

2025-09-07 18:34:01 连载

简介

铁皮桶里的时光》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都市日常小说,作者“拾梦虫二”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的主角小娃叔叔,林晓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总字数96798字,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

铁皮桶里的时光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转年清明,我特意提前三天回了老家。车子刚拐进村口,就闻到了熟悉的槐花香——老槐树枝头缀满了雪白的槐花,风一吹,花瓣像雪片似的飘下来,落在田埂上、水沟边,连空气里都裹着清甜。

远远地,就看见小娃蹲在槐树下,手里拿着个小竹篮,正踮着脚摘槐花。他比去年又高了些,身上的短袖换成了薄外套,篮子里已经装了小半篮槐花,旁边还放着那两个铁皮桶,桶沿的“泥鳅桶”三个字被新的绿彩笔涂过,在阳光下亮闪闪的。

“叔叔!”小娃听见车子声,抬头看见我,手里的篮子一放就跑过来,槐花瓣沾在他的头发上,像撒了把碎雪,“你可算回来了!爷爷说你今天到,我早上就来摘槐花了,奶奶说要蒸槐花饭给你吃!”

我跟着他往老槐树走,爷爷正坐在树下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个小耙子,把小娃摘的槐花挑拣干净。“今年的槐花开得早,也比往年密。”爷爷笑着起身,帮我拎过行李,“小娃前几天就天天在村口望,说你该带城里的糖糕回来了。”

我们一起摘槐花,小娃站在我搬来的小凳子上,够到最高的树枝,一串串槐花捋下来,落在铁皮桶里,发出“簌簌”的轻响。“叔叔,你还记得吗?去年我们摘的槐花,蒸了两大锅饭,还分给张奶奶他们吃了。”小娃一边摘一边说,眼睛亮晶晶的,“今年我们多摘点,给小伙伴们也送点。”

摘满两桶槐花,我们拎着往家走。路过田埂时,小娃突然拉着我的手往红薯地跑:“叔叔,你看!我种的红薯苗都冒芽了!”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去年种红薯的地里,绿油油的红薯苗已经冒出了地面,每株苗旁边都插着一根小木棍,系着红的、黄的布条——是小娃去年秋天就做好的记号。

“爷爷教我选的红薯种,说这样的苗长得壮。”小娃蹲下来,轻轻碰了碰红薯苗的叶子,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宝贝,“等夏天,我们就能在红薯地旁边摸泥鳅了,去年的小棚子我还修好了呢!”

回到家,奶奶把槐花淘洗干净,和糯米拌在一起,放进蒸笼里。小娃蹲在灶台边,帮奶奶添柴火,眼睛盯着蒸笼,时不时问:“奶奶,槐花饭好了没?我都闻到香味了!”奶奶笑着拍他的手:“急啥,等你叔叔尝尝,看比去年的甜不甜。”

槐花饭蒸好的时候,满屋子都是甜香。小娃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伸手就要拿,被我拦住:“烫!”我给他盛了一碗,吹凉了递过去,他咬了一口,眼睛突然亮起来:“比去年的还甜!叔叔你快尝尝!”我也尝了一口,糯米的软香混着槐花的清甜,和记忆里的味道分毫不差,那是老家的味道,是牵挂的味道。

下午,我们拎着铁皮桶去水沟边。小娃说去年的“泥鳅窝”还在,果然蹲在沟边没一会儿,他就摸到了一条小泥鳅。“叔叔你看!今年的泥鳅比去年早醒!”他举着泥鳅,高兴得跳起来,我也跟着在水里摸索,指尖触到滑溜溜的泥鳅时,心里突然暖起来——想起小时候爷爷教我摸泥鳅的模样,想起去年小娃第一次摸到泥鳅的兴奋,时光好像在这水沟边,一圈圈画着温暖的圆。

晚饭时,爷爷拿出了去年晒的泥鳅干,煮了一锅泥鳅干槐花粥。“今年的泥鳅还小,等夏天再带你和小娃摸大的。”爷爷一边说,一边给我盛粥,“小娃说,今年要在水沟边种些薄荷,说摸泥鳅的时候,闻着薄荷香不热。”

小娃听着,赶紧点头:“对!我已经跟小伙伴们说好了,明天就去采薄荷苗,种在水沟边!”我笑着答应,说夏天回来,一定闻着薄荷香,跟他们一起摸泥鳅。

走的那天,小娃把两桶槐花分装在布袋子里,塞进我车里:“叔叔,这个你带回去,想老家的时候,就蒸槐花饭吃,就像在老家一样。”他还把铁皮桶洗干净,放在老槐树下:“这个桶就放在这里,等你夏天回来,我们直接去摸泥鳅。”

车子开远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小娃和爷爷还站在槐树下,小娃手里举着一串槐花,朝着车子的方向挥手,爷爷手里拎着空竹篮,站在他身边,槐花瓣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我摸了摸副驾上的槐花袋,闻到熟悉的香味,突然觉得,故乡的温暖从来都不是隔着距离的,它藏在槐花的甜香里,藏在铁皮桶的锈迹里,藏在小娃的笑声里,只要想起,就会悄悄漫进心里。

七月初的风带着暑气,还没到村口,就先闻到了水沟边的薄荷香——清清凉凉的,混着泥土的气息,一下子驱散了旅途的燥热。车子刚停稳,就看见小娃和几个孩子蹲在水沟边,手里都拎着小桶,小娃手里依旧是那两个铁皮桶,桶沿沾着点泥,显然刚摸过泥鳅。

“叔叔!你回来啦!”小娃看见我,拎着桶就跑过来,身后的孩子们也跟着跑过来,围着我喊:“叔叔,你终于来了!我们种的薄荷都长好了,摸泥鳅的时候可凉快了!”

我跟着他们往水沟走,水沟边果然种满了薄荷苗,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风一吹,薄荷香更浓了。“你看!这是我们种的!”小娃指着薄荷苗,骄傲地说,“爷爷说薄荷能驱蚊,还能泡水喝,我们昨天还摘了点,泡在井水里,可甜了!”

我们蹲在水沟边,小娃先给孩子们演示:“摸泥鳅要轻一点,顺着草根摸,不然会把它们吓跑。”他小手轻轻伸进水里,薄荷叶在他手边晃着,没过一会儿就摸到一条泥鳅,举起来给孩子们看:“你们看,这样就摸到了!”孩子们跟着学,有的孩子第一次摸到泥鳅,兴奋得跳起来,有的孩子虽然没摸到,却也不气馁,继续在水里摸索。

我帮着小娃教孩子们,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想起小时候爷爷教我摸泥鳅的场景——那时我也像这些孩子一样,好奇又兴奋,爷爷的手掌裹着我的手,教我怎么分辨泥鳅的动静,怎么抓住它们。如今我握着孩子们的手,教他们同样的动作,突然觉得,时光好像在这一刻循环,那些温暖的瞬间,从来都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我们之间传递。

中午,我们拎着满满两铁皮桶泥鳅往家走,路过井边时,小娃跑过去,从井里拎出一个装满井水的西瓜:“叔叔,这个西瓜是爷爷早上放在井里冰的,可甜了!”我们坐在井边的树荫下,切开西瓜,咬一口,清甜的汁水混着薄荷香,暑气一下子就散了。

下午,小娃拉着我去看他修的小棚子。棚子比去年更结实了,他还在棚子周围种了些牵牛花,紫色的花朵爬满了竹竿,像个小小的花园。“我们累了就在这里歇着,吃西瓜,看泥鳅。”小娃坐在棚子里的小凳子上,指着水沟说,“你看,水沟里的泥鳅可多了,晚上我们还能来照泥鳅,爷爷说晚上的泥鳅更肥。”

晚饭时,奶奶用我们摸的泥鳅熬了汤,还炒了一盘泥鳅,满屋子都是香味。小娃坐在我旁边,不停给我夹菜:“叔叔,你多吃点,这个泥鳅最鲜了!奶奶还放了薄荷,一点都不腥!”爷爷喝着酒,说:“过几天红薯就能挖了,今年的红薯长得比去年还大,到时候烤红薯给你吃。”

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小娃把铁皮桶里的泥鳅倒进盆里,说要养着,明天再分给小伙伴们。“叔叔,你明年还来吗?我们还想跟你一起摸泥鳅,一起种薄荷。”小娃仰着头问我,眼睛里满是期待。我摸着他的头,说:“来,明年我一定来,我们还要种更多的薄荷,摸更多的泥鳅,一起在小棚子里吃西瓜。”

小娃高兴得跳起来,拉着我的手在院子里跑,薄荷香跟着我们的脚步飘过来,像一首快乐的歌。我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这些平凡的瞬间里——是薄荷苗的清香,是泥鳅汤的鲜美,是小娃眼里的光,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温暖和快乐,悄悄传下去。

走的那天,小娃把一袋子晒干的薄荷和向日葵花籽塞进我车里:“叔叔,这个薄荷你带回去泡水喝,夏天喝了凉快;花籽你种在阳台,明年就能长出向日葵了。”他还把铁皮桶洗干净,放在小棚子里:“这个桶就放在这里,等你秋天回来挖红薯,我们直接用它装红薯。”

车子开远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小娃和小伙伴们还站在水沟边,手里举着薄荷苗,朝着车子的方向挥手。薄荷香飘进车里,混着向日葵花籽的清香,像一股温暖的风,吹进心里。我知道,等到秋天,我一定会回到老家,和小娃一起挖红薯,一起烤红薯,一起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再一次装进铁皮桶里,装进心里,让这份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