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省发改委大楼气势恢宏,门口的武警站得笔直。宁远在传达室登记时,手心里全是汗。借调函和身份证被反复核查,最后才换来一张临时通行证。

“综合处在9楼。”保安头也不抬地说。

电梯里,宁远对着镜子整理领带。今天他特意穿上了最正式的一套西装——为结业典礼准备的那套。镜子里的年轻人面容清瘦但精神,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

9楼走廊安静得能听见脚步声。宁远按照指示牌找到综合处办公室,轻轻敲门。

“请进。”

推开门,十几张办公桌整齐排列,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靠窗的位置,一位四十出头、梳着整齐背头的男子抬起头:”你是…?”

“李处长好,我是清溪镇借调来的宁远,今天报到。”宁远快步上前,双手递上借调函。

“哦,小宁啊。”李处长接过文件扫了一眼,”周教授推荐的那个基层干部是吧?跟我来。”

处长办公室不大但很整洁。李处长让宁远坐下,简单介绍了综合处的职能和他将要参与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域经济改革试点的前期调研。

“你的基层经验是宝贵资源。”李处长说,”但省里工作方式和基层不同,凡事多请示汇报,不要擅自做主。”

宁远连连点头。最后,李处长带他认识处里同事。介绍到一位年轻科员时,对方热情地伸出手:”陈明,早听说你要来。若初姐跟我提过你。”

宁远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这人应该是沈若初的熟人。他不动声色地握手致意,心里却记下了这个细节——看来沈若初在委里人脉很广。

工位安排在靠走廊的位置,电脑和基本办公用品已经准备好。宁远刚坐下,内线电话就响了。

“宁远吗?我是政策研究室的张主任,周教授让我关照你。中午一起吃饭?”

一顿接一顿的”关照饭”接踵而来。中午是政策研究室张主任,下午茶时间是规划处的王副处长,晚上是办公室刘副主任做东的”迎新宴”。每个人都亲切友好,但话里话外都在试探他与沈若初、甚至沈国山的关系。

“小宁啊,听说你党校结业汇报很精彩,沈书记都亲自听了?”酒过三巡,刘副主任笑眯眯地问。

宁远放下筷子:”只是运气好,抽到了上午汇报,沈书记正好有空。”

“清溪镇…是在永林县吧?那可是贫困县,你能从那里直接借调到省里,不简单啊!”另一位同事意味深长地说。

宁远保持微笑:”组织安排,我服从分配。”

回到宿舍已是深夜。宁远倒在床上,身心俱疲。这栋省直机关干部周转房条件不错,单人间带独立卫浴,比镇政府的宿舍强多了。但此刻他宁愿回到那个简陋的小屋,至少不用处处提防话里有话的试探。

手机亮起,是沈若初的信息:”第一天怎么样?”

宁远想了想,回复:”挺好的,同事们都很热情。”他没提那些隐晦的试探。

“明天我要去你们处里送材料,中午一起吃饭?”

看到这条消息,宁远犹豫了。他知道应该保持距离,免得被人说闲话,但又无法拒绝见她的机会。最终他回复:”好。”

第二天上午,宁远埋头整理李处长交给他的县域经济数据。十点左右,办公室突然一阵骚动。抬头一看,沈若初正站在门口和李处长交谈,手里拿着一叠文件。

她今天穿了件淡蓝色衬衫和深色西装裙,头发挽起,显得干练而优雅。宁远迅速低下头,假装专注工作,但余光还是看到她向自己这边走来。

“这份材料需要你们处提意见。”沈若初的声音在身旁响起,公事公办的语气。她放下一份文件,同时悄悄塞了张纸条。

等她离开后,宁远打开纸条:”12点,大楼后门见。带你去吃好吃的。”后面画了个笑脸。宁远忍不住嘴角上扬,赶紧收敛表情,把纸条撕碎扔进垃圾桶。

中午,宁远准时赴约。沈若初带他去了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点了两碗牛肉面。

“这里没人注意我们。”她小声说,”省里怎么样,还适应吗?”

宁远如实相告:”工作还好,就是人际关系有点复杂…好像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认识。”

沈若初叹了口气:”抱歉,我该想到的。省直机关就这点不好,一点小事都能传遍。”

“没关系,我能应付。”宁远转移话题,”你最近在忙什么?”

“县域经济改革试点前期调研,下周要去几个地市。”沈若初眼睛一亮,”对了,你们处派谁去?”

“还不清楚,我刚来…”

“我建议你争取一下。”沈若初压低声音,”这次调研很重要,沈…省里领导很重视。”

宁远明白她的暗示:”我会留意的,谢谢。”

面吃到一半,沈若初突然说:”对了,周末有个青年干部沙龙,主题正好是县域经济,你要不要来?”

“我这种借调人员也能参加?”

“当然,你是基层代表啊。”沈若初笑着说,”我主持,就这么说定了。”

回到办公室,宁远发现气氛有些异样。几位同事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探究,李处长也难得地主动找他谈话。

“小宁啊,刚接到通知,下周开始县域经济改革试点调研,我们处要派两人参加。”李处长推了推眼镜,”你基层经验丰富,处里决定让你去。”

宁远心中一动,想起沈若初的提醒:”谢谢处长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嗯。”李处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这次调研由政研室张主任带队,沈若初同志也参加。你们…认识?”

宁远早有准备:”党校培训时见过,她是我们授课老师之一。”

李处长点点头,没再多问。但宁远知道,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全委。

周末的青年干部沙龙在一家书店的咖啡区举行。宁远提前半小时到达,发现沈若初已经在布置场地。她今天穿得很休闲,白色T恤配牛仔裤,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比工作时年轻许多。

“来得正好,帮我摆一下椅子。”她自然地招呼宁远,仿佛两人是老朋友。

陆续有青年干部到来,大多三十岁左右,个个谈吐不凡。宁远作为唯一的基层代表,起初有些拘谨,但当讨论转向县域经济时,他的实践经验成了宝贵资源。

“宁远同志来自清溪镇,能否分享一下基层的真实情况?”沈若初适时把话题引向他。

宁远清了清嗓子,讲了清溪镇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好的政策因为缺乏配套资金而难以落地,考核指标与实际情况脱节,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

“举个例子,”他说,”去年省里推广’一村一品’,我们镇选了优质稻米,但加工环节跟不上,农民增收有限。后来想引进加工厂,又卡在用地指标上。这种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很普遍。”

一位戴眼镜的青年干部追问:”那你们怎么解决的?”

“暂时还没完全解决。”宁远实话实说,”我们正在尝试与邻镇共建共享加工厂,但跨区域协调又面临新问题。”

讨论越来越热烈,原定两小时的活动延长到三小时。结束时,不少人主动与宁远交换联系方式,包括那位戴眼镜的青年——后来宁远才知道,他是省政府办公厅的处长。

“你今天表现太棒了。”收拾场地时,沈若初小声对宁远说,”知道刚才问你问题的是谁吗?赵秘书,常务副省长的秘书!”

宁远一惊:”你怎么不早说?”

“早说你该紧张了。”沈若初调皮地眨眨眼,”自然表现最好。”

两人并肩走出书店。初夏的傍晚,微风拂面,路边的梧桐树沙沙作响。

“若初,”宁远突然问,”为什么帮我这么多?”

沈若初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因为我相信你的能力。省里需要像你这样了解基层的干部。”她顿了顿,”当然…也因为我喜欢你这个人。”

宁远心跳漏了一拍。还没等他回应,沈若初已经快步走向公交站:”周一见!调研要准备充分哦!”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宁远站在原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省直机关,有一个人是真心实意地欣赏他、帮助他。这份情谊,比任何靠山都珍贵。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