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月背区的阳光像熔化的金属,泼在氦三实验舱的外壁上,舱体温度计的红色指针死死钉在 127℃。周深摘下沾着冷凝水的手套,指尖在控制台的虚拟键盘上飞快滑动,头盔内循环系统的风声里,混着他略显急促的呼吸:“太阳能阵列功率输出 98%,氦三等离子体约束磁场强度提升至 1.02 特斯拉,现在记录能量转化比 ——0.71。”

林小满的声音从生态舱传来,带着金属管道的共鸣:“周深,第三组小球藻培育舱的氧气浓度破 93% 了!比地球模拟舱的数据高 4 个百分点,自然光里的某种波长好像特别对它们胃口。” 她正蹲在三层培育架前,指尖隔着透明舱壁划过墨绿色的藻群,那些微小的生命体在阳光下舒展,像一片被压缩的海洋。舱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弧度滚落,在底部汇集成细小的溪流,被回收管道悄无声息地吸走 —— 这是月球上最奢侈的循环,每一滴水都得精打细算。

“别光顾着高兴,” 陈悦的声音插进来,她刚从 3D 打印舱钻出来,头盔上还沾着月球尘埃,“我刚打印完三个舱体接口,用的是咱们这边的土壤,钛铁矿含量 32%,比虹湾区发来的勘探数据高 12%。打印参数已经同步过去了,他们还有 4 天迎来白昼,刚好能用上。” 她弯腰捡起地上的金属碎屑,塞进回收箱时补充道,“白昼太阳能充足,打印速度比地球实验室快 30%,但能耗也跟着涨,得抓紧时间多打几个备用件,黑夜可开不了这大家伙。”

周深抬头看了眼舱壁上的倒计时:距离月背白昼结束还有 92 小时。他调出核裂变发电机的参数面板,蓝色的数据流缓缓滚动:“核裂变的输出功率是恒定的 1.2 千瓦,够生态舱基础循环、通信设备和应急照明,但想同时带动 3D 打印机和氦三实验?门儿都没有。所以咱们的任务很明确:白天把所有高耗能的活儿干完,黑夜就靠核裂变吊着命。” 他顿了顿,敲了敲控制台,“林小满,你的藻类得再提速,按现在的生长速度,黑夜 15 天至少需要 150 升氧气储备,核裂变带不动额外的制氧机。”

“收到,” 林小满已经开始调整培育舱的光照角度,让阳光更均匀地洒在藻群上,“我把营养液浓度提高了 5%,刚才测了下,生长速度又快了 8%。对了,我留了 10 升藻液做低温耐受实验,黑夜温度低,得看看它们在核裂变供电的恒温环境下能不能活。” 她伸手抹了把头盔内侧的雾气,“说真的,每次想到核裂变能安安稳稳跑好几年,就觉得踏实 —— 就是这功率,实在太‘小气’了。”

陈悦正在给 3D 打印机换耗材,月球土壤经过筛选后,呈现出细腻的灰白色,像磨碎的骨粉。“小气才好,” 她笑着说,“要是功率太大,咱们说不定就偷懒了。你看这土壤,在太阳底下晒过之后,颗粒活性提高了,打印出来的接口强度比地球模拟时高 17%。等下我打个样本,让虹湾区白天测试下抗低温性能 —— 他们黑夜温度比咱们低 5℃。”

与此同时,虹湾区正陷在浓稠的黑夜里。赵启明靠在核裂变发电机的外壳上,感受着那持续不断的、轻微的震动,像某种古老的脉搏。仪表盘上的指针稳稳指在 “运行中”,功率输出 1.2 千瓦,和月背区一模一样。“吴悠,水培箱的温度调至 18℃,” 他对着通信器说,“种子刚发芽,不需要那么高温度,省点电总是好的。”

吴悠蹲在培育架前,头盔灯的光柱照亮了一排排透明培育盒,里面的绿豆种子刚顶破种皮,露出嫩白的芽尖。“已经调了,” 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开一颗歪倒的种子,“营养液是用冷凝水和回收的尿液配的,pH 值 7.2,刚好。月背区刚发了新的藻类数据,他们的自然光培育法确实厉害,等咱们白昼到了,也试试把水培箱挪到光照区。”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现在不行,黑夜只能靠核裂变,连额外的 LED 灯都开不起。”

李昂刚从飞升器检查回来,靴底沾着的月球尘埃在舱内灯光下泛着银光。他摘下头盔,揉了揉冻得发红的耳朵:“飞升器燃料储备 65%,比预定红线高 15 个百分点,安全得很。刚才看了星图,4 天后太阳升起时,咱们的太阳能板正好能对准最佳角度,到时候先把氦三实验的输入功率拉满。” 他拿起平板电脑,调出月背区的氦三数据,“周深他们能做到 0.71 的能量转化比,咱们用他们新给的土壤参数调一下约束磁场,说不定能冲到 0.8。”

“别太乐观,” 赵启明的声音从通信器传来,“月背的土壤钛含量高,咱们这边是硅含量高,参数得再换算一下。我已经让陈悦把他们的 3D 打印数据标了重点,等白天打印舱体零件时,先试三个不同比例的粘合剂,找到最优值。” 他顿了顿,语气严肃起来,“记住,核裂变发电机能撑好几年,但飞升器燃料是底线,非到生死关头,一滴都不能动。”

“明白,” 李昂和吴悠异口同声地回答。

月背区的白昼渐渐西斜,阳光穿过防尘罩,在舱内投下长长的影子。周深再次启动氦三实验,屏幕上的能量转化比缓慢爬升:0.72、0.73…… 他忽然想起出发前,地球总工程师说的话:“月球上的氦三实验,本质上是和太阳赛跑 —— 白昼抢时间,黑夜攒数据。” 他对着通信器笑:“今天争取冲到 0.75,给虹湾区打个样。”

林小满正在给藻类做脱水处理,她把新鲜的藻群铺在特制的滤纸上,利用白昼的高温加速干燥。“这些做成冻干粉,能省 70% 的储存空间,” 她边忙边说,“黑夜时,只需要加少量水就能激活,比液态储存省能量。对了,我留了两盒活体藻,放在核裂变供电的恒温箱里,看看 15 天黑夜后能不能存活,要是行,以后就不用这么麻烦脱水了。”

陈悦的 3D 打印机刚完成第五个舱体接口的打印,她拿起卡尺测量精度:“误差 0.02 毫米,合格。” 她把零件放进消毒箱,对着通信器说:“虹湾区肯定用不上这些实物,但我把打印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压力参数都标了重点,他们白天打印时,能少走不少弯路。” 她看了眼窗外,月背的太阳已经触到地平线,“还有 90 小时,得抓紧时间再打两个大型零件。”

虹湾区的黑夜依旧深沉,核裂变发电机的低鸣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赵启明翻看着月背区发来的最新数据,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他们的土壤钛含量高,打印时需要更高的激光温度,咱们硅含量高,说不定可以降低 10% 的功率……”

吴悠给培育盒盖上保温布,轻声说:“还有 4 天,等太阳出来,一切就清楚了。”

李昂站在舷窗前,望着漆黑的月面,远处的环形山像沉默的巨兽。他知道,月背区此刻正沐浴在阳光下,而 4 天后,当虹湾区迎来白昼时,月背将陷入黑夜。这种交替,就像两个齿轮,咬合着推动着整个计划向前 —— 你在白昼冲锋,我在黑夜蓄力,数据是传递的能量,核裂变是稳定的轴心,而那 65% 的飞升器燃料,则是悬在头顶的警钟,提醒着每一个人:在月球上,谨慎永远比冒险更重要。

月背区的白昼终于开始倒计时,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氦三实验舱的外壳,留下金色的余温。周深关掉设备,看着屏幕上定格的 0.75,笑了笑:“明天继续。” 林小满抱着装满冻干粉的箱子,走向储存舱:“氧气储备够了 130 升,再努力一把,争取到 150。” 陈悦的 3D 打印机发出最后一声轻响,第六个零件完工。

虹湾区的核裂变发电机依旧在平稳运行,吴悠的种子又长高了 0.1 毫米,李昂的燃料表还是 65%,赵启明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

两个基地,隔着半个月球,一个在白昼的余晖里冲刺,一个在黑夜的寂静中蛰伏。而那 1.2 千瓦的核裂变功率,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两边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等待着下一个昼夜交替的时刻。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