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过去了半月,往常像这时候粮税已经收完了,今年到到现在还没有动静。

听村长说是王知县到了任期,要去别的地方做官,要来一位新的知县,这两天就要上任,至于收粮税要等新知县到任再安排。

新知县上任要熟悉管辖区域内的乡以及村的情况,这几天村长也去了县里几次,估计就是去见新知县了,等县里发出消息的时候又过了十天。

“今年的粮食和往常一样,三日后是收税的时间。”这是提醒交税的官差,这两天各村敲锣提醒交税的事情,往常都是直接通知村长,由村长来通知村民,今年估计是为了在新知县的面前表现,表现的很是积极。

“那大人慢走。”只要穿上官服,都要小心应对,民不与官斗向来如此,村长送着官差离开后提醒各家准备交粮税的粮食。

这些姜南提前是知道的,也提前准备好了,就到时候一起过去了,这粮税是按田地来收的,姜南已经分家,家里田地也就一亩几分地,算下来不多,不过要送到县城也是要花一番力气了,不过这些难不住姜南。

刘家人多,脸皮厚些,跟着凑了过去,反正刘老头说了遇到啥事可以找他帮忙,这不正是帮忙的时候。

一大早,村里的人就开始出动了。

姜南也和刘家人一起出发了,往常交税刘家去的一直是刘家老大和老二,不过今年刘家交税的队伍又多了三人,姜南的粮袋在刘老四的肩上扛着。

“那四弟,就拜托你了。”

姜南笑眯眯的,有人出力,说几句好听话不亏。

至于五个人当然还有刘家大嫂,刘老头知道自己老二媳妇和老三媳妇的矛盾,去了不合适,老二黄氏和老四赵氏关系好,回来又是说一堆闲话。

老大媳妇钱氏稳重公正,平时在家里再闹,也能压的住这两个,这时候去是正合适,这样安排下来没有一个人有异议。

这刘老头真是,这时候这么有智慧,当初还能那么不靠谱,不过自己还好,自己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介意了,还是自己二嫂放不下。

到县城的距离稍远,到镇上还得找个车,有重物,刘家人又多,花了二十文钱,有重物,有大嫂在,花钱就轮不到自己,又省了几文。

到的时候,人不少,还要排队,队伍旁边还有不少衙役守着,收粮税是目前县里儿大事,人员聚集,为了以防有人闹事,衙役在这就是防着这样的人,刘家一行人赶紧跟在队尾,不一会身后又多了不少人。

“大嫂,这得排多久啊?”

“我们来的早,按照惯例,这样的队伍估计排的话需要半天。”回答的是大哥,刘大嫂也是第一次来这。

“我们来的早,这样的队伍还要排半天,那来的晚的不得更晚?”

“所以这得需要早来,有次来的晚了,弄完回去天都黑了。”听自家男人这样说起来,刘大嫂也有了印象。

“我们在这等着,来的时候带了口粮,如果饿了,吃点垫垫肚子。”

姜南探头看着前面的情况,税官一边核对着家里的人数,一边让人称着粮食,没有问题的,旁边有个小官会记录下来。

打量了一会,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今年有问题的粮税,不止姜南发现了情况,常年来交税的刘家两兄弟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也没有多想只当今年大家都准备充足了。

“大哥,那家田地那么多,粮食就这些啊?”

“那是镇上杨秀才家的?”

“大哥你认识?”周围的没有什么变化,但姜南总感觉附近的人都把耳朵竖了起来。

“交税的人是杨家的老二,原来在镇上干活遇见过,这不是朝廷规定考上秀才可免除本人以及家庭部分赋税和徭役,杨家名下几十亩亩地是不收税的,看样子杨家又置办了田产。”刘大哥及周围的人满满的羡慕。

姜南也很羡慕,“几十亩亩地,还免税,那得多少粮食啊”

“这些地也不止全是杨家的,村里关系好的,例如杨家兄弟可以把田挂在杨家大郎的名下,免除粮税,现在看来免税额度应该是满了”

这大哥还懂得真多。

对上刘家一家人一副你懂的真多的眼神,刘大哥也有些不好意思,“这也算在镇上听说的。”

果然了不起,那杨老二走的时候,那税官还送了几步,人们常说“穷秀才,富举人”,这秀才也不穷啊。

后来姜南才知道,那都是和谁比的,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不过今年的队伍快了很多,又等了半个多时辰,就轮到了刘家人。

先交了刘家一家人的和其他人一样,核对,记录,最后还还多出来一些粮食,然后下来是到姜南,因为姜南地少,剩余的少。

见刘大哥似乎有话要问,后边还有很长的队,税官已经催了,“赶紧走,赶紧走,后面的还等着呢。”

傍边消息灵通点的说着,“这不是来了新县令,县令大人让他们按要求收税,是多少就收多少,这两天都是这样的,所以别看他们态度不好,这事到是照章办事,能少交一点还管啥态度好不好呢。”一副得了便宜的样子。

姜南都怀疑这人是不是官府安排的托啊,嘴巴巴巴能说,既能加快办事效率,又能让百姓感谢新知县。

不过其他人就不想那么多了,那人说的确实实在,管他咋样,到手的东西才是实在的。

等了这么时间终于弄完了,一大早到现在差不多还是半天的过去了,几个人饥肠辘辘,要是在这里吃饭,还得花不少的钱财,然后十文钱和其他人一起搭个车先回到镇上。

这一段路要好很多,最起码姜南感受没有那么颠簸,几人在车上吃着从家里拿的干粮,空空的肚子算是有了东西垫吧。

想着这次交粮税的经历,“大嫂,咱村里有村学吗?”。

“有啊,就是村长大儿子开的。”

“那这段时间,怎么不见有孩童去村学啊。”

“三嫂,这我知道”

这可是说到刘四河懂的点上的,一路上,大哥大嫂和三嫂一起聊天,自己和二哥一起,二哥从出发到现在没有发出几个音。

自己噼里叭啦说了一大堆,到二哥回应就是一个“嗯”“知道了”这样的字样感觉今天大哥和二哥是不是换了人啊,再多的话遇到不捧场的人也憋的难受。

前段时间村学先关了,一方面是因为农忙,另一方方面是因为天热,本来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开了,不过再开估计到九月了。

“这是因为啥?”终于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刘四河心里舒坦多了,被自己二哥憋的气一样就散了。

“听说是今年要再试一把,看能不能过了秀才这一关,过了县试,过了府试,也就是童生身份,还有一关就是八月的院试,如果院试过了,咱村里就也是有秀才公了。”

“这也没有在村里听说啊?”

“这事能往外传,传出去,要是过了还好,要是不过,那在村里多不好看,所以瞒的严实些,到时候不管结果怎么样都容易接受。”

“瞒的那么严实,你不是还是知道了。”

“我自有我的渠道,我是信任你们才说的,你们可别往外出啊,我可是连自己媳妇都没有说的,要是有啥事,我可就不好交代了。”

“对了,三嫂,你问这干嘛?想让长生读书?”

“我也就是问问。”

“这读书啊,要是学成了,真是好,就像人家杨秀才,一年能省多少粮食,举人的排场要不秀才大,听说考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反正目前见的最大的官就是咱知县大人了,那排场多威风啊,再说那状元,探花我也见过,不过是在戏台上见人家扮过。”说完自己都乐了起来。

不过,刘老四收敛了一下表情:“那要是读不成,耗费银两不说,还担心读书读坏了,学一些眼高于顶的毛病。”

刘四河说的还不过瘾,还手脚配合的表演着,还真有那个味道。

等进村里时天色有些晚,离刘家还有一段路程,大哥的老三儿子三壮看见他们,撒开脚丫就往刘家方向跑,边跑边吆喝着报信:“爷爷,我爹娘他们回来了。

快到刘家时,已经看到刘家人在门口等着。

刘老头,一大把年纪也在门口站着,今年新官上任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担心遇到个什么状况,在屋里只能干着急,好不容易被儿媳劝进屋里,这听见孙子喊人回来了,这才忍不住又从院里出来。

“咋样,顺利不?官府的人可有为难你们?”

此话一出,刘大河止不住的开心:“这不是新知县上任,新知县人很好,很为我们百姓考虑,要求收粮的税官按要求收税,这不原来还需要多交一些才够,今年让我们把多准备的给拿回来了,喏,这是退回来的粮食。”

多拿一些,就怕官府的人找茬,这也是上任县令在任时,摸索出来的方法。

“好啊,那我们可是赶上好时候了,”刘老头别提多高兴了。

高兴的时刻,姜南在旁边安静的听着,还没有离开,确实,一个能为百姓考虑的父母官比什么都重要。

民以食为天,退回来的粮食是实打实的粮食,就这一点,不管怎样,百姓对这个新任知县是感激的。

上任知县什么都想捞一些,就像这收粮也得多拿一些,庆幸的事,在任期间,有一点分寸不闹出人命,要不然百姓的生活就难了。

一路上听刘家兄弟的意思,谷石县的几任县令都还不错,听说有一个县城闹出来好几次人命,最后压不住,被抄了家,没收了田产,丢了乌纱帽不说,命也搭进去了。

刘家兄弟还唏嘘,都成县令了,这么好的生活,还图啥,犯不着为了这些丢了性命,最后落下个人财两空,这人还真不会算账。

实际上大盛朝从开始到现在近百年,整体环境还是不错的,政策还比较开明,徭轻赋薄,百姓的生活的生活也有盼头,要说蛀虫那是有的,毕竟再万全的政策总有人钻孔子,总有人喜欢顶风作案,不过已经发现,这一辈子也就到头了。

“没吃饭吧?走,饭做好了,赶紧回去吃饭”二嫂见在门口没有进去的意思有些忍不住了,话什么时候不能说,非得现在在门口说,再说自己也不想看到老三媳妇。

姜南能理解自家二嫂的意思,走,走,走,这就走,还不想在这里杵着呢,赶紧回去接自己的长生,然后告别刘家家去杨大嫂家接长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