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铭带着一身蒸腾的汗气和晨露的微凉回到家时,母亲林淑芬已经起来了,正在狭小的厨房里准备着一家子的早餐。粥在锅里咕嘟着,散发出米粒朴实的香气,旁边的小碟子里放着几颗切开的咸鸭蛋,流着诱人的金黄油光。
听到开门声,林淑芬下意识地抬头,看到儿子额发濡湿、脸颊因运动而泛着健康红晕的模样,她愣了一下,手中的锅铲停顿在半空。
“铭铭,你这一大早……” 她的话没问完,目光里充满了疑惑。以往这个时间,儿子多半还赖在床上,需要她三催四请才不情不愿地爬起来,带着没睡醒的烦躁去上学。像这样精神抖擞、甚至像是外出活动了一圈回来的情况,几乎从未有过。
“妈,我出去跑了会儿步。” 王铭一边换鞋,语气自然地回答,声音还带着运动后的些微喘息,却透着一股清爽劲儿。
“跑步?” 林淑芬更加诧异了,眉头微微蹙起,带着担忧,“你这孩子,怎么想起跑步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还是……” 她欲言又止,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生怕儿子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在外面打架斗殴、惹是生非的状态。
王铭看出了母亲的担忧,心中微微一酸。前世的自己,确实给了家人太多不安全的信号。他走进厨房,拿起水瓢从水缸里舀了半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然后用袖子擦了擦嘴,才看向母亲,眼神清澈而坦然:
“没有不舒服,妈。就是觉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前太懒了,现在想锻炼锻炼,上课精神头也能足点。” 他顿了顿,补充道,“就在学校操场跑的,很安全。”
他的解释合情合理,眼神里没有一丝闪躲和往日的戾气。林淑芬盯着他看了几秒,紧绷的心弦慢慢松弛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奇和……一丝微弱的希望。
她忽然想起,最近这几天,儿子似乎真的有些不一样了。
放学回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书包一扔就不见人影,或者抱着个破旧收音机听些吵吵闹闹的音乐。而是会坐在那张老旧的书桌前,安安静静地写作业、看书,有时甚至到深夜。饭桌上,也不再是埋头猛吃、或者对父母的问话爱答不理,偶尔还会说出几句让人惊讶的、带着思考的话。就像前天晚上,关于他爸爸想接工程那事,他问的那些问题……
还有昨天,隔壁张婶来串门,闲聊时提起,说听她家孩子在班里说,王铭这次数学小测破天荒考了七十多分,还在学习小组里帮同学讲题,老师都表扬了。当时她只当是邻居间的误传或者客气话,没好意思细问,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此刻,看着儿子站在面前,身上带着朝气蓬勃的汗水气息,眼神明亮而沉稳,再结合这几日的观察和听闻,林淑芬忽然觉得,那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或许并不是她的错觉。
一股温热的情感,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润湿了她的心田。那是一种长久压抑后的舒缓,是一种看到顽石似乎即将开窍的期盼。
“锻炼……锻炼是好事。” 她低下头,掩饰着眼底微微泛起的湿润,声音有些哽咽,连忙用锅铲搅动着锅里的粥,假装被热气熏到了眼睛,“快去洗个热水脸,换身干爽衣服,别着凉了。粥马上就好了。”
“嗯,知道了,妈。” 王铭应了一声,转身走向自己的房间。
看着儿子比以往挺直了些的背影,林淑芬久久没有动作。厨房的窗户上蒙着一层水雾,映出她模糊的身影,和她嘴角那一抹控制不住、缓缓漾开的笑意。
那笑容里,有卸下重担的轻松,有苦尽甘来的酸楚,更多的是如同看到幼苗终于顶破干硬泥土、迎向阳光时的那种,纯粹的欣慰。
这欣慰,并非因为儿子突然变成了天才,或者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而是因为他终于显现出了那么一点点“向上”的姿态,展现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那么一点点“认真”。
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有时,便是照亮她整个灰暗天空的全部光芒。
她将咸鸭蛋仔细地摆好盘,又煎了几个金黄的荷包蛋。今天早晨,她觉得连锅里的白米粥,都散发着比往常更香甜的味道。
家庭的粘合剂,往往并非惊天动地的伟业,正是这一点一滴悄然发生的、向好的改变。王铭的转变,如同投入这个略显沉闷家庭的第一缕阳光,虽然微弱,却足以驱散积郁已久的阴霾,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林淑芬知道,路还很长,儿子能坚持多久也未可知。但至少此刻,这份难得的“欣慰”,真实地温暖着她的心房。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