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宁打算将谢玉娘的床再拼接两块床板,弄成差不多一米五的宽度。
她原来并不会木匠活,可是原主大哥是个木匠,她从小就看着楚平在楚家院子里做木匠活。
多多少少会了一些,像是简单的锤个钉子,钉个木板的,还是能搞定的。
找来的两端树干和谢玉娘的床高度差不多,正好拿来支撑床板。
将它们与木板两端用铁钉固定,用铁锤锤实。木板的厚度挺厚,不像前世那些床板都是用的胶水拼接而成的“实木”。
钉好的床板与谢玉娘的床铺靠齐,用跪在上面按了按,木板和床沿接连的地方压下去还是有些塌陷。
想了想,为了晚上睡得能安稳些,楚宁又去柴房抱了段圆树干,将它用铁钉固定在床板和床沿的中心段,这样就很稳固了。
楚宁很满意,等李氏醒来再问她要床褥子铺上就行了。
谢玉娘看到拼接好的“大床”,禁不住高兴的直乐呵。
“嫂子,你真厉害!做木工活比我大哥强!”
她还记得大哥上次用木板做隔墙,可是锤了两次手呢!
楚宁打了一盆水将木板细致擦了两遍,正值夏季高温,过不了一会儿水印就会干掉,不影响她等会铺褥子。
等到李氏醒来,已经是半个时辰后了。
当楚宁说她要搬去和谢玉娘住在一起时,李氏好像是没睡醒一样,怔愣了一会,脑子反应了好几圈,才高兴的回了一声:“也好!也好!”
还特地将家里最新最大的那床褥子,让谢玉娘从她房间里搬出来。
“这床褥子是去岁家里刚添置的,最是软和,你就拿去和玉娘一起铺盖吧。”
楚宁道了谢,接过谢玉娘怀中的褥子,转身回房铺床去了。
李氏眼里的喜形于色,她没有错过。看得出这位婆婆也对于这桩婚事也是不乐意的。
在她心里又是怎样的女子才能与自己聪明俊秀的儿子般配呢?
这些都和楚宁没有关系,谢家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过渡之地而已。
她始终坚信凭她的努力拼搏和她的厨艺,在这大曜国也是能幸福快乐的生存下去的。
铺好褥子,楚宁回到谢不归的房间,将原主昨天带来的小包袱一并搬到谢玉娘的房间。
谢玉娘原本还算宽松的房间,有了楚宁的加入变得有些拥挤起来。
“夏季马上就要过去,我们睡在一处,冬天也就不会那么冷了。”
楚宁将房间的窗户打开通风,谢玉娘却说:
“嫂子,我们在房间的时候可以开窗,若是离开房间还是将窗户关上的好。后面竹林有蛇和长尾蝎子。
若是开了窗,没人在房间蛇和长尾蝎子都会爬进来。”
谢玉娘的小脸绷得紧紧的,神色极为认真。
她定是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才会有这么深刻的经验。
“嫂子知道了,谢谢玉娘的提醒。
不过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待爹回来,我就让他打猎的时候带些防蛇虫的花草回来。
我们种在房子周围,这样蛇虫就不会靠近我们的房子了。”
像这种没有遭遇生态破坏的大山,肯定生长着蛇类相克的植物,若是在房子周围种上,肯定能有效防范蛇虫侵扰。
“这个办法,大哥和娘也试过,可是每次连根带须的大老远挖了好些回来,种不了两天就都恹恹的,压根种不活。”
谢玉娘瘪了瘪嘴,小脸上有些无奈。
“啊?这样吗?”难道是因为土质不同?
楚宁心里暗暗思忖,却也没有继续往下说,想着以后她再种些试试。
前世她还有朋友圈中种植小能手这个称号。号称最难种活的丽格海棠和倒挂金钟她都能养的极好,是朋友圈里养花达人里一骑绝尘的存在。
看了看窗外日头的位置,应该下午四五点了,准备去厨房做今日的晚饭。
古代没有电灯,油灯也要费钱,所以大都是早早做饭早早睡下。追随昼夜规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她和谢玉娘从房间出来的时候,李氏也正往厨房走,她拄拐的手上端着一碗糙米。
“娘,晚饭就我来做吧,你在屋里歇歇。”
楚宁上前一步,将李氏手中装米的碗接了过去。
李氏平白无故得了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儿媳妇,没有大哭大闹,选择了隐忍。
应该是担心影响谢不归接下来的院试。
谢家一家人都是勤快人,即便李氏身有残疾,她依旧靠着双手编织竹筐挣那微薄的铜板,这是无奈之举,也是活命之举。
楚宁来到谢家,没道理白吃白喝。
对,若是她没穿来,依照原主的性格,定是在谢家白吃白喝,颐指气使。
可是既然她来了,那便不能如此,她不是原主,她做不到那样的理直气壮……
只有自己动手,自己挣的,她吃的才安心,用的才放心。
看着楚宁熟练的淘米,控水,架火。她的心里慢慢蔓延着一丝疑惑。
做饭动作这么利索,这也不像平时净偷奸耍滑的样子啊,难道传言有误?
李氏站在屋檐下观察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的嘟囔了两句又拄着双拐回自己房间了。
院子里,微风吹过,吹散了满院一天积攒下来的热气。
谢玉娘走到晾衣架前,一件件收好今日晾晒的衣服。
又抓了一把谷皮和山中摘的野草种子喂几只老母鸡。
楚宁一边蒸糙米饭,一边备菜。
谢家只有一只铁锅,得先煮好糙米饭,再来炒菜。
厨房墙角里堆着两个大南瓜,楚宁想着做个南瓜汤。
南瓜个头不小,天气这么热也留不住,明日她再去镇上,看有没有糯米粉,买些回来做南瓜饼吃。
再用野葱烧个茄子,厨房梁上还挂着两提野猪肉,楚宁想着也切下一块半瘦半肥的,打算等会煮南瓜的时候,放在上面做个蒸腊肉片,调些酱汁肯定好吃。
一阵风吹来,她抬头又瞄到那些翠绿的丝瓜尖儿,决定再清炒个丝瓜尖。
以前她很爱吃丝瓜尖和红薯尖,清炒凉拌都好吃。
南瓜汤熬煮好,蒸腊肉也好了,楚宁将蒸腊肉放到装糙米饭的陶盆里,又用盖子盖上保温,待会调好酱汁淋上去。
丝瓜尖即摘即吃,嫩的一掐就断,丢锅里翻炒几下就熟了。
这道菜除了油盐,什么都不用加,这道菜色泽翠绿,口感清爽,最是适合炎炎夏日。
最后一道红烧茄子,茄子重油,油放少了根本不好吃。
可是这个时代,大多数百姓都处在吃都吃不饱的水平线上,油用起来都是能省就省。
早上煎葱油饼的油,楚宁用了过后总有股罪恶感。
因为她拥有原主的记忆,知道这个时代油盐的精贵。
最后……还是忍不住多用了一些菜籽油,将茄子煎的两面金黄,渐渐变软,再撒上野葱葱沫,顿时茄香四溢。
又要说那句老话了,不愧是自家种的呀!
以前楚宁就研究过,超市里买的茄子不知为何,炒的时候是僵的,不管怎么油煎,水煮她就是不烂糊。
超市里买的豆角也是如此,很烂炒熟。
而奶奶农家菜园里种的茄子,茄子香味足不说,油煎一会儿,翻炒几下就软乎了。
所以说,现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