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去了一半。
这天,李佳意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
接听后,传来一个略带熟悉,却又有些不同的清朗女声。
“喂,是李佳意吗?我是林晓晓。”
“是我,有什么事吗?”李佳意有些意外。
“是这样的,我和周小雨,还有班长赵琳她们,参加了一个市里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是关于‘校园反霸凌互助机制’的调研和倡议活动。我们……我们想邀请你也参加。觉得你的……嗯……你的观察力和想法,可能会对我们很有帮助。”
电话那头的林晓晓,语气不再怯懦,带着一种尝试和期待。
李佳意握着电话,沉默了几秒。
他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又低头看了看桌上那支刻着字的笔。
从阴影中的守护,到阳光下的共建吗?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新的开始。
“好啊,”他听见自己回答,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把时间地点发给我吧。”
李佳意挂断电话,指尖在手机冰凉的壳上停留片刻。
窗外,蝉鸣聒噪,炙热的阳光将柏油路面烤得微微扭曲。
空调的冷气嘶嘶作响,却吹不散心头那点陌生的、带着暖意的波澜。
林晓晓的声音……和记忆中那个总是低垂着头的女孩有些不同了。
更清晰,也更坚定。
他拿起桌上那支刻着“致暗处的光”的签字笔,在指间转了转。
黑色的笔身泛着沉稳的光泽。
从阴影中的守护,到阳光下的共建。
这个词在他脑海里盘旋。
他习惯于在幕后观察、计算、悄无声息地拨动命运的丝线,像操纵一枚无声划过空气的硬币。
走到阳光下,意味着暴露,意味着要将自己置于人前,意味着他那些不便言说的“经验”和“预判”必须找到更合乎逻辑的伪装。
风险是存在的。
但……似乎值得一试。
不仅仅是为了林晓晓和周小雨,也是为了某种他自己也未曾明言的确证——他上一世积累的那些东西,除了用来规避自身的厄运和进行精准的报复外,是否也能真正用于构建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摧毁。
他回复了林晓晓发来的地址和时间——市青少年宫三楼的一间活动室。
时间是后天上午九点。
—
青少年宫掩映在一片葱茏的绿荫中,红砖建筑在夏日阳光下显得有几分肃静。
李佳意按照指引走上三楼,推开活动室的门。
冷气混合着旧书和木地板的味道扑面而来。
活动室不算大,靠窗摆放着一圈桌椅,已经有几个人在了。
林晓晓首先映入眼帘。
她坐在靠里的位置,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浅蓝色牛仔裤,头发扎成了一个利落的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
她正低头看着摊开的笔记本,侧脸线条柔和却不再显得柔弱。
听到开门声,她抬起头,看到李佳意时,眼神亮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浅浅的、却足够清晰的微笑。
坐在她旁边的是周小雨,比起上学期末,她气色好了很多,脸颊有了点肉,虽然看到李佳意时还是有些习惯性地缩了缩肩膀,但很快也努力回了一个笑容。
班长赵琳也在,她永远是那副干练的模样,看到李佳意,很自然地点头打招呼:“李佳意,来了?欢迎。”
另外还有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瘦的男生,李佳意认得是隔壁班的学委,叫吴峰,以逻辑严密和擅长数据分析闻名。
还有一个短头发、看起来很有活力的女生,是校学生会的文艺部干事,好像叫孙婷婷。
“大家好。”
李佳意平静地打了个招呼,在靠近门口的空位坐下,这个位置既能观察到全场,又不会太过引人注目。
“好了,人齐了。”
赵琳作为发起人之一,自然地主持起来,“首先再次欢迎李佳意同学的加入。
我们这个小组成立的初衷,大家在线上大概也了解了。
上学期末班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虽然暂时解决了,但我们觉得,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补救。
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暑假,做一些调研,尝试提出一个可行的、同学之间的互助机制方案,希望能真正帮助到那些可能正在经历或者未来可能遭遇困境的同学。”
林晓晓接过话头,她的声音比电话里更清晰,虽然语速不快,但条理分明:“我们初步的想法是,这个机制应该包括几个部分:一是预防,比如通过宣传和活动,提高大家对霸凌的认识和抵制意识;二是发现,建立一个安全、保密的渠道,让被欺负的同学敢于求助;三是干预和支持,当问题发生时,能有有效的流程和愿意提供帮助的同学介入。”
“想法很好,但具体操作起来难点很多。”吴峰推了推眼镜,语气冷静,“比如保密渠道如何确保真正保密?介入的‘有效流程’如何定义?由谁来执行?学生的权限很小,处理不当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或者引来报复。”
孙婷婷点点头:“是啊,而且怎么让更多同学信任并参与进来也是个问题。很多人可能觉得事不关己,或者怕惹麻烦。”
讨论就此展开。
李佳意大部分时间沉默地听着,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
赵琳很有组织能力,善于引导话题;
吴峰理性,总能指出潜在问题;
孙婷婷想法活跃,但有时过于理想化;
周小雨偶尔小声补充一点自己的感受,主要是关于害怕被孤立和报复的心理;
林晓晓则努力在倾听和整合大家的意见,试图找到平衡点。
他能感觉到,林晓晓的目光偶尔会落在他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李佳意,”
终于,在讨论到“如何识别潜在的霸凌苗头”时,赵琳点名了,“你平时观察力挺强的,有什么想法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
李佳意沉吟了一下,他知道不能表现得太超乎寻常。
他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切入点:“我觉得,除了明显的肢体冲突和财物勒索,一些隐性的排挤、语言嘲讽、散布谣言,其实危害也很大,而且更难被发现和界定。我们可以尝试归纳一些这类行为的常见表现,做成清单,帮助大家识别。”
他顿了顿,继续道
“关于保密渠道,单纯的匿名信箱可能不够。或许可以借鉴一些线上匿名树洞的模式,但需要技术实现。更现实一点的做法,是培训一批值得信任的‘观察员’或‘联络员’,分散在不同班级,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同理心和判断力,并且绝对可靠。”
他说话的语气很平淡,没有刻意强调什么,但提出的两点都切中了讨论中的难点。
“隐性霸凌……这个确实很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
林晓晓若有所思地点头,看向李佳意的眼神多了几分认同。
吴峰也表示赞同:“观察员的想法不错,但选拔和培训标准需要仔细斟酌。不能光靠热情。”
“我可以试着设计一个简单的线上匿名表单,收集信息,技术上应该能实现。”
吴峰主动揽下了技术活。
“那我们可以先从设计调查问卷开始?”孙婷婷提议,“了解我们学校同学对霸凌的认知程度,以及大家更愿意通过什么方式求助。”
接下来的时间,小组的工作变得具体起来。分工明确,李佳意和林晓晓、周小雨一组,主要负责梳理隐性霸凌的表现形式和设计部分问卷题目。
吴峰和孙婷婷负责线上平台搭建和宣传方案,赵琳则统筹全局并负责后期与学校老师的沟通。
散会时,已是中午。
烈日当空,走出青少年宫,热浪瞬间包裹上来。
“李佳意,”林晓晓和周小雨一起走过来,“我们一起走吧?顺便可以再讨论一下问卷的事情。”
李佳意点了点头。
三人沿着林荫道慢慢走着。
周小雨似乎还有些拘谨, mostly沉默。
林晓晓则自然地和李佳意交流着刚才讨论的内容。
“你刚才提到的那些隐性霸凌的表现,比如刻意忽视、联合孤立、取侮辱性绰号……我觉得总结得很到位。”林晓晓说,“很多……我以前可能就经历过,但当时只觉得难受,却没想明白具体是什么。”
她的语气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李佳意能捕捉到她眼底一闪而过的阴影。
“这些不容易取证,也很难靠外力强制干预,”李佳意说,“所以互助机制里,同伴的支持和早期发现可能更重要。”
“嗯。”林晓晓重重点头,随即像是想起什么,从随身带着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已经有了一些娟秀的字迹,“这是我根据我们之前的讨论,还有我自己……和小雨的一些经历,初步列的一些点,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李佳意接过笔记本,仔细看了起来。林晓晓的条理很清晰,列举的情况也很具体,甚至包括了一些微妙的人际排斥技巧。
他不得不承认,她在这方面有着基于切身体验的敏锐。
他指着其中一条“在公共场合故意曲解或嘲笑他人的合理发言”,补充道:“可以加上,利用网络环境,比如在班级群里‘开玩笑’式地贬低,或者发表情包内涵。”
“对!这个很常见!”周小雨忽然小声附和了一句,脸上带着心有余悸的表情。
林晓晓认真记下,抬头看向李佳意时,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一种找到同道之人的欣慰:“谢谢你,李佳意。真的……很感谢你能来。”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点,她的眼睛清澈而明亮。
李佳意移开目光,看向前方被晒得发白的路面,淡淡地说:“不用谢,这件事本身有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小组保持着高效的线上沟通和定期的线下会议。
李佳意有意控制着自己的参与度,只在他认为关键的地方提出建议,避免表现得过于突出。
他更像一个冷静的顾问,提供视角和方法,而不是冲在前面的主导者。
他注意到林晓晓的变化非常明显。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而是在这个小组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她负责的部分完成得极其认真,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提出的想法也越来越有建设性。她和赵琳、吴峰的沟通也越发顺畅自信。
有一次线下会议,在讨论到“观察员”可能面临的压力和风险时,林晓晓主动发言:“我觉得,观察员不仅要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更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介入不是硬碰硬,有时候可以通过陪伴、倾听,或者巧妙地转移话题、引导舆论来化解。
直接正面冲突可能反而会让被帮助的同学处境更糟。”
她说这番话时,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李佳意,带着一丝了然的意味。
李佳意心中微动。
她果然猜到了很多他上学期那些“小动作”的用意。
期间,陈浩也打电话来约过他几次,都被他以“家里有事”或“参加了个学习小组”为由推掉了。
陈浩在电话那头大呼小叫:“佳意你变了!你现在眼里只有学习(小组)没有兄弟了!”李佳意只能无奈地笑笑。
项目进展比预想的顺利。
吴峰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匿名提交信息的页面,孙婷婷设计好了宣传海报的初稿,李佳意和林晓晓他们不仅完成了隐性霸凌行为清单,还设计出了一份涵盖面很广的调查问卷。
在最后一次暑期集中讨论会上,小组决定在新学期开学前,先在小范围内(主要是各自熟悉的、信得过的同学圈子里)发放电子版问卷,收集初步数据。
“差不多了。”
赵琳看着整理好的初步方案和问卷,满意地点点头,“开学后我们就可以向班主任和德育处汇报我们的想法,争取学校的支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感觉……真的能做点什么。”周小雨小声说,脸上带着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散会后,李佳意故意磨蹭了一下,等其他人都走了,才最后一个离开活动室。没想到,林晓晓在楼梯口等着他。
夏日傍晚的风带着一丝难得的凉爽,吹动了她额前的碎发。
“李佳意,”
她看着他,很认真地说,“下学期,张薇……好像转学了。”
李佳意愣了一下。
这个消息他倒是没听说。
“她父母好像觉得上学期末的事情影响不好,给她办了手续。”
林晓晓解释道,“这对我们推行互助机制,可能会少一些阻力。”
李佳意“嗯”了一声。
这算是一个利好消息,虽然他并不认为一个张薇的离开就能根除所有问题。
两人并肩走下楼梯,沉默了片刻。
“其实,”林晓晓忽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知道,上学期,那些‘巧合’,不只是巧合。”
李佳意脚步未停,心跳却漏了一拍。他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林晓晓也没有追问,只是继续说:“那时候,我很害怕,也很绝望。感觉周围都是墙,没有出路。直到……那些‘巧合’发生。有人告诉我,忍耐和退缩换不来和平,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保护自己,也才能……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她停下脚步,站在青少年宫大门外的台阶上,转身面向李佳意。夕阳的金辉勾勒着她的轮廓,给她整个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边。
“谢谢你,李佳意。谢谢你当时做的的一切。”她的笑容坦然而明亮,“也谢谢你现在,愿意走到阳光下,和我们一起做这件事。”
李佳意看着她,看着这个曾经蜷缩在阴影里的女孩,如今勇敢地站在光下,眼神里充满了前行的力量。
他心中那块沉寂的地方,仿佛也被这夕阳照亮了。
他曾经以为,重生带来的优势,只是为了弥补前世的遗憾,或者获取个人的成功。
但现在,他隐约触摸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用这份“先知”和“经验”,或许不仅能守护个别的人,还能参与催生一种更好的“可能”,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
他从口袋里摸出那枚习惯性携带的硬币,在指间灵活地翻转了一圈,然后稳稳握住。
“不用谢。”
他迎上林晓晓的目光,嘴角终于牵起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温和的弧度,“是你们让我看到,有些事,值得尝试。”
新的学期,新的阶段,或许真的会不一样。
他手中的硬币,不再仅仅是用于算计和自保的工具,似乎也沾染上了阳光的温度,有了更重的分量。
前方的路还长,但此刻,晚风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