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2026年十一月一日,金州,大雨。

受强盛的南方暖湿气流北上与北方冷空气南下共同影响,两股气团在金州上空持续交锋,且暖湿气流受秦岭山脉剧烈抬升,十一月的金州竟迎来罕见大雨,较高海拔山区甚至飘起了雨夹雪。

收到姜姜从奶茶店发来的相关消息,李绪灏知道,是时候对外放出点信号了。他打开飞信,找到茶馆老板钟成峰:

[钟老板,今晚会有一个农业相关的科研考察队伍经过你那,注意哈,按你自己流程走就行。]

钟老板:[行,那我今晚就迟点关门了。]

看到消息已被确认,李绪灏便穿着雨衣沿着山路继续向上走。

这十年来,秦南乃至整个秦巴山区的灵气浓度持续上升,已从0.06NQN升至0.11NQN,增幅超过80%。而接下来未来几个月,这种增幅将会迅速提高,预计在元日,秦巴山区灵气浓度会重新提高至1.0NQN。

这一变化虽难以被普通人察觉,却对这一片地区带来了系列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持续观测与调研,相关部门发现秦巴山区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生态系统优化与生物多样性增强

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提升0.1–0.2个百分点,达到1.2%–1.5%,林木抗病虫害能力明显提高。

以“秦岭四宝“为代表的珍稀物种栖息地质量显著改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扩大约5%,朱鹮野生种群数量年均增长率提高至3.8%。

二、环境修复能力持续增强

汉江、丹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稳定在98%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5%,水土流失强度显著降低。

勉城县、顺政县等地的矿山生态修复速率提升明显。

三、农业与林业提质增效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质含量提升6–10%;

天麻苷、杜仲胶等药效成分增长约7–12%;

柑橘类水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8–1.5%,常温贮藏期延长5–7天。

四、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改善

区域居民亚健康状态比例下降约4.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均降低1.8–2.5%。

这些微弱却持续的变化,虽不引人注目,却已催生出一系列科研项目。有些探寻成因,有些关注其对自然生态、经济发展与医疗康养的潜在影响。

回到山里,李绪灏收起思绪。书院虽已解散,但其遗留的问题仍需解决,只是方法必须改变。如今尚存的修行者仅余112人,甚至连书院136人会议的法定人数都凑不齐。

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交由现世政府自行应对。

他拎起手边的袋子,走向桥头大爹家吃晚饭。

大爹家原本在对面的半山腰上,后来搬至底下路边,盖起了两层小平房。

大哥大嫂前年就带着大侄女去镐京打工了,大侄子则在粤省鹏城一家亲戚开的厂里上班。家中于是只剩大爹大妈老两口。

掀开门帘,穿过堂屋步入后屋。紧挨着后屋就是大爹的卧室,前几年被改造成一间烤火房,中间安了一张火炉桌。

大爹正坐在椅子上看着电视,听见门响,转头道:“浩娃儿来啦!你大妈在楼底厨房。“

“大爹,“李绪灏应了一声,“我去厨房帮大妈了。“

他提着刚摘的菜走向楼底。大爹家建在山谷边,楼底正对谷口,厨房就搭在这儿,推门可见远山如黛。楼梯另一侧是地窖,存着过冬的蔬菜。

“大妈。”李绪灏招呼着,很自然走到土灶前坐下,帮忙添起火来。

大爹大妈精神很好,往年常犯的老毛病这几年再没复发过。也得益于这片山野日益润泽的环境,往后的岁月,二老应可安稳无忧、康健自如了。

与两位老人吃完晚饭,天色早已黑透。

三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火房里,一边烤火,一边闲聊,电视里正播着晚间新闻。

往年两位老人还能操持些农活,种几片田,去年却彻底歇了下来。

如今看着李绪灏种菜种树、养鱼养鸭,干得风风火火,他们又起了心思,想把撂荒的田地重新拾掇起来。

反正这山里,最不缺的就是荒地。

种点田也好。农村的老人最怕闲着,一闲,反而容易生出病来。

快到九点,李绪灏才撑起伞回家。他的住处离大爹家不远,沿路向下走百来米,一栋两层的闽南风格小别墅便是。

这房子是远在闽省打工的五叔五妈七八年前盖着,如今一直空着,便租给了李绪灏。

说起李绪灏与这片土地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一位老人,即大爹的父亲,李绪灏唤他为爷爷。

当年,尚在襁褓中的李绪灏被遗弃在小河边,本该顺流漂入汉江。

或许真是缘分使然,竟被半山腰的一七旬老汉发现,带回家中抚养。这一养,就是十六年。

直到一六年夏天,老汉终究没熬过脑血梗和食道癌的折磨,安然离世,享年八十八岁。

办完丧事,大爹和大哥本想继续供李绪灏读书,但他却忆起了以往的零星片段,便婉拒了一家人的好意。其实他也清楚,大哥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两位老人当时又疾病缠身,家中已实在艰难。

之后,李绪灏在大爹家的后山布下一个小小的养灵阵,便只身前往金城,后又辗转至温陵。这一走,便是近十年,直到去年才重回金州。

望着漆黑的山野,物是人非,记忆中曾经热闹的山村,如今只剩下一片深沉的寂静。

—————–

而此时,河口大桥处的钟氏茶馆,却已在等待即将到来的客人。

夜愈深,雨愈大,欲将茶馆的灯火扑灭。

而在人迹稀少的国道上,忽然驶来一辆皮卡。像是被远处茶馆亮起的灯火吸引,车子径直转向,最终停在了院坝前。

车灯在雨幕中划出两道朦胧的光柱,引擎声熄灭后,四周只剩下哗啦啦的雨声和屋内柴火的噼啪轻响。

钟老板正坐在竹摇椅上,借着灯光安静看书。

椅边摆着一张矮桌,桌上放着一把茶壶和几个塑料茶杯;另一侧则是一个小火盆,跳跃的柴火驱散了雨夜的阴冷,弥漫着一室温暖。

后车门打开,走下三名年轻人,两男一女,都是二十出头的样子。

随后前座也下来两人,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和一位年约五十的中年人。

五人朝钟老板走来,那位青年男子开口问道:“老板,有热水吗?”

这是一个健壮的青年人,看其外形可知其干过不少体力活,但却又难掩其读书人特有的气质。

“哎呀,大师兄!这明明是一家茶馆,你怎么还问有没有热水呢?”

这时青年男子身后的年轻女孩突然插话,语气里带着调侃,同时转头看向钟老板:“老板,给我们来壶好茶!”

钟老板笑着起身招呼:“都进来坐吧,烤烤火。”

说完便将火盆挪到大厅的八仙桌下,又提来一壶热水:“小店已经打烊了,这茶水算是我请你们的。”

众人纷纷落座,钟老板为五人一一斟上热茶。

“来,喝点茶暖暖身子。”他随口问道,“这么晚还下着大雨,你们怎么还在赶路?看方向,是从镐京来的吧?”

“是啊,从镐京过来的,没想到突然下起这么大的雨。”答话的是那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看这样子应该是一位导师,带着四名学生外出考察。

众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喝茶,而是环顾四周打量着茶馆。

“老板,您怎么想到在这里开家茶馆呀?往前十来公里就是城区,开在那边不是人更多些吗?”年轻女孩好奇地追问。

“我这茶馆刚开没多久,你们还是头一批人呢。”

钟老板笑呵呵地说,并未回答小女孩的问题,转头看向中年导师:“老哥今年贵庚?看你们这身气质,像是大学里出来的。”

“今年五十三了。我们几个都是西北农林的,这次出来做调查,正好撞上这场大雨。”中年导师回应,这秦岭的天气说变就变啊。

“那我比你小一轮啊,今年四十一。”钟老板说着端起茶杯招呼大家。

众人饮起茶,顿时将山雨中的寒气祛尽。

“咦,老板,你这什么茶?感觉不太一样,喝下去浑身暖乎乎的。”一个年轻男生疑问道。

“你们大雨天山里开车受了寒,喝点热茶自然就暖了嘛。”钟老板哈哈大笑。

“不对不对,是真的有一股热流在身体里走似的,”另一个男生也疑惑。

“嗯,老弟,你这茶确实特别,是自己种的?”导师接着问。

“算是自家种的吧,不过不是我种的。”

导师环顾了一下茶馆,问道:“你这儿也卖茶叶吗?”

“不卖不卖,你们要的话,我送你们一点。”

“哎呀,那怎么好意思?”

“这有什么,自己种的。”钟老板边说边从大柜子里取出一袋茶叶,“不值什么钱,这些其实还算是我炒制失败的次品。你们路上分着喝,觉得好喝,就多帮我宣传宣传。”

见老板这么热情,导师便接了过来:“那就多谢老板了,这倒是为我们省下经费了,哈哈哈。”

“哎呀,再不送点出去,这茶叶我都要喝不完喽。开业到现在,你们可是第一拨客人呢。你别看这茶像次品,但味道和香气可不差,就是外形不大好看。”

这时年轻女孩凑过来闻了闻茶包:“是啊,老板,你这茶叶真的好香啊!”

“唉!香是香,就是这茶劲儿有点大,晚上喝多了容易精神过头,睡不着觉,你们今晚可有的受喽。来,咱们继续烤火喝茶。”

众人聊了许久。

老板名叫钟成峰,湘省人,不久前从凉州来到金州,在朋友帮助下在这个小镇开了家茶馆。

导师名叫章杨顺,是西北农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这次带四名学生前往秦岭调研,课题是《特殊小气候对农作物成分的影响》,计划是先穿越秦岭主体,采集一些样本。

大师兄是那位三十出头的青年,程和玉,31岁,川省人,博士已毕业。

另一位话不多的男生叫李渠礼,27岁,豫省人,博三。

活泼的女孩是蒋覃越,26岁,津海人,博二。

最小的是今年刚读博的杨渡平,25岁,晋省人。

雨小了一点,众人将要离去。

“路上小心,到了旅馆好好洗个热水澡再休息。”钟成峰送别众人。

“谢谢老板,老板再见!”大家纷纷道别。

前往金州城区的路上。

“师父,这茶叶真的不一样诶,感觉比我爸喝的那些茶还好。”蒋覃越抱着茶包闻了又闻。

“哟,还有小师妹没见识过的东西?”大师兄程和玉打趣道。

“我是真觉得比我爸喝的那些茶还好……要不等咱们到锦城修整的时候,把这茶叶拿去化验一下?”

“行吧,就当样本之一吧。”章教授本也想将这茶叶列入取样单。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