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站在刘家门口,心脏“怦怦”狂跳,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他攥着那张写着答案的纸条手心全是汗,那张纸已经被他捏得有些潮湿发皱。
“笃笃笃。”
他再次敲响了房门,声音里带着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颤抖和期盼。
门很快就开了。
刘光奇依旧是那副神情,仿佛一夜未睡,但精神却异常饱满,他看了一眼贾东旭,又扫了一眼他手里那张攥得紧紧的纸条侧身让开了路。
“说吧。”
这一次贾东旭没有了昨夜的局促和扭捏,他挺直了腰杆,虽然依旧不敢直视刘光奇的眼睛,但声音里却带上了几分底气。他相信三大爷这位“文化人”的判断,那可是小学老师,专门跟文字打交道的人!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一样,一字一顿地背诵起来:
“第一这个零件叫‘阶梯轴’!”
刘光奇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贾东旭的心顿时安定了一半,对了!第一个对了!三大爷果然有水平!
他信心大增,声音也洪亮了几分:“第二图纸上要求的材料是……是45号钢!”
刘光奇依旧没有说话,只是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水。
两个都对了!
贾东旭激动得脸都红了他感觉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他迫不及待地报出了最后一个也是他认为最体现“文化”水平的答案:
“第三它的总长度是……一百二十毫米!”
说完,他满怀期待地看着刘光奇,等着他点头,然后把那本救命的《钳工入门手册》交给自己。
然而,刘光奇却放下了茶杯,轻轻地摇了摇头。
“前两个你答对了。”
贾东旭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但是,”刘光奇拿起那张图纸,指着上面一处极其不显眼的地方,语气平淡地说道,“第三个你答错了。”
“错了?!”贾东旭如遭雷击,失声叫道,“不可能!这……这是我……是我找人一段一段加起来的20加30,再加15……怎么可能错?”
“你找的是三大爷吧?”刘光奇一句话就戳穿了他的底细。
贾东旭的脸“唰”地一下变得惨白。
“我没兴趣知道你们之间有什么交易。”刘光奇的指尖在图纸上轻轻敲了敲,“三大爷是小学老师,会算加减法,这不奇怪。但他不是技术人员,所以他只看到了这些他能看懂的数字,却忽略了这个。”
他的手指,点在了阶梯轴最末端一个标注着“C2”的符号上。
“这个符号,叫‘倒角’。C2的意思是,以45度角,切掉一个边长为2毫米的角,这是为了方便零件装配,防止刮伤。图纸上,总共有两个这样的倒角,一个在头,一个在尾。”
刘光奇看着贾东旭那张呆若木鸡的脸,继续用一种平静到近乎残忍的语气,给他上着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三大爷算出的120毫米,是这个零件的主体长度。但作为一个工人,你要考虑的是下料长度。你要从一根完整的圆钢上,切下多长的一段来加工?你必须把两头的倒角加工余量也算进去,所以,这个零件的实际下料长度,至少是124毫米,你连最基本的工艺符号都看不懂,算出的尺寸自然是错的,在真正的生产中,你按120毫米下料,这个零件就已经是一块废铁了!”
废铁!
这两个字,像两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贾东旭的脑袋上。
他彻底懵了。
他引以为傲的“找文化人”的机灵,他用半斤肉票换来的“标准答案”,在真正的知识面前,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可笑!
他明白了自己和刘光奇之间的差距,根本不是会不会读书认字,而是一道他此前从未意识到的名为“专业”的鸿沟。
一股巨大的羞耻感和挫败感将他淹没,他手里的那张纸条飘然落地,整个人晃了晃,差点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看着他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刘光奇的眼神里终于有了一丝波动。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彻底打碎他的幻想让他认识到知识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他弯腰捡起那张纸条连同桌上的《钳工入门手册》一起,递到了贾东旭的面前。
贾东旭愣住了不解地看着他。
“你虽然答错了但你努力了。”刘光奇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你没有像易中海那样,试图用金钱来收买规则。你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正确的路——去寻求知识。虽然你找错了人,找了个‘文化人’而不是‘技术人’,但你的方向是对的。”
“所以,这本手册,我借给你。”
贾东旭呆呆地看着那本封面已经有些泛黄的小册子,一时间竟不敢伸手去接。
“拿着吧。”刘光奇把书塞进了他的怀里,“我给你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但门里的路,需要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能走多远,全看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笔试还有三天这三天你能从这本书里啃下多少东西,就是你自己的本事。”
说完,他不再多言,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书桌前,留给贾东旭一个专注而沉稳的背影。
贾东旭捧着那本带着油墨香味的手册,感觉它比自己想象中要沉重得多。他看着刘光奇的背影,嘴唇哆嗦了半天最后他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再一次对着那个背影,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次他的鞠躬里,没有了哀求,没有了算计,只剩下最纯粹的敬畏和感激。
他拿着书,脚步有些虚浮地走出了刘家。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他脸上时,他低头看着手里的《钳工入门手册》,那几个字也镀上了一层金光,照亮了他那颗迷茫而绝望的心。
而此时的中院,三大爷阎埠贵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走出了房门。他看着贾东旭家紧闭的房门,脸上露出了“神机妙算”的得意笑容。
他摸了摸怀里那几张热乎的票证,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贾东旭那小子,拿着我给的“标准答案”,肯定已经从刘光奇那儿拿到好处了,我这步棋,既得了实惠,又卖了人情,简直是一箭双雕,高!实在是高!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那点小聪明,在真正的知识壁垒面前,差点就成了压垮贾东旭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更不会想到,他引以为傲的“神机妙算”,在刘光奇眼中,不过是一个清晰标注着“C2”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