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文学
一个火热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清晨七点四十五分,秦卫国像往常一样,挎着一个半旧的公文包,准时出现在了县委办公楼三楼的走廊里。

他有提前十五分钟到办公室的习惯,雷打不动,几十年如一日。这既是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也给了他一个在喧嚣开始之前,独自思考和整理一天工作的宝贵时间。

然而,今天,当他走到自己办公室门口,掏出钥匙准备开门时,目光却被门下的一个东西吸引住了。

那是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静静地躺在门内的地板上,只在门缝下,露出了一角淡黄色。

秦卫国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

谁会用这种方式送信?

他的第一反应是警惕。在官场,这种匿名的、不走正常渠道的东西,通常都意味着麻烦——要么是举报信,要么是恐吓信。

他不动声色地打开房门,弯腰捡起了那个信封。

信封没有封口,也没有任何署名和字迹。他掂了掂,分量不轻,里面至少有十几页纸。

他关上门,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后坐下,这才从信封里,抽出了那份厚厚的稿纸。

稿纸上,是密密麻麻的、字迹工整有力的钢笔字。

当他的目光落到标题——《关于盘活红星水泥厂存量资产与推动技术转型实现产业自救的可行性报告》时,他那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惊讶的表情。

他以为这会是一封举报信,没想到,却是一份关于当下县里最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带着几分好奇,又带着几分审慎,开始阅读。

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秦卫国的表情,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生了极为精彩的变化。

从最初的惊讶,到中途的凝重,再到后来的震撼,最后,当他读完最后一个字时,他整个人都靠在了宽大的椅背上,双眼微闭,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以他几十年的宦海经验和政策水平,他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这份报告的价值,究竟有多么恐怖!

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报告了,这是一份足以改变赤江县工业格局、甚至能作为典型案例上报到省里乃至中央的、教科书级别的“破局方案”!

报告中对问题的剖析,一针见血,深刻到了骨子里。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是大胆创新,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关于那项“高强度硫铝酸盐水泥”专利技术的论述,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为整个死局,找到了一条谁也想不到的生路!

秦卫国敢断定,写这份报告的人,绝对不是普通干部。他必然拥有着极其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极高的政策敏感度,以及对赤江县情况了如指掌的深入调研。

可是,这样的人,在赤江县,除了县委书记李建国和县长等寥寥数人,还会有谁?

一个名字,不可抑制地,从他的脑海中,跳了出来。

——陈潜!

那个昨天被他安排去整理工业旧档案的年轻人!

那个在“泄密案”中,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冷静与智慧的年轻人!

除了他,秦卫国想不出第二个人!

只有他,昨天接触了那些尘封的旧档案,才有可能从中挖掘出那项被遗忘的专利技术。也只有他,有动机、有必要用这种“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

想通了这一切,秦卫国再次看向手中的报告,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欣赏,有赞叹,但更多的是一种后浪推前浪的、混杂着忌惮的震撼。

他原以为陈潜只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想到,他是一座深藏不露的宝山!这份报告里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布局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县级干部的范畴,甚至连他自己,都自愧不如。

“好小子……”

秦卫国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三个字。

他现在终于明白,陈潜昨天那场“废纸篓”的表演,根本不是什么心机,而是一种最含蓄的、对他自己能力的“毛遂自荐”!

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主任,我有的,不仅仅是小聪明,而是足以改变乾坤的大智慧!

秦卫国在椅子上静坐了足足十分钟。

他在思考,如何处理这份报告,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据为己有?冒名顶替?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立刻掐灭。一来,他秦卫国自问还没那么卑劣;二来,能写出这份报告的人,绝非池中之物,这种人的功劳,是抢不走的,强行去抢,只会引火烧身。

那么,压下来,当作没看见?

更不可能。红星水泥厂这颗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这份报告是唯一的“拆弹说明书”。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那他秦卫国就是赤江县的罪人。

唯一的选择,就是将它用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县委宣传部。

“喂,是老王吗?我是秦卫国。省报的苏记者,现在在哪里?”

“秦主任啊,苏记者一大早就自己去厂区了,谁也拦不住,我们的人正跟着呢……”电话那头,宣传部长的声音充满了无奈。

“好,我知道了。”秦卫国挂断电话,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眼中精光闪烁。

他再次拿起电话,这一次,是打给宣传部长的手机。

“老王,有件事,我只跟你说。”秦卫国的声音压得极低,“我这里,收到了一份关于水泥厂问题的匿名材料,写得……非常有水平。我觉得,可以让苏记者‘无意中’看到。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电话那头的宣传部长愣了一下,随即茅塞顿开,声音都变得激动起来:“明白!明白!秦主任,我完全明白!您放心,我保证办得妥妥当当!”

“记住,要‘无意中’。”秦卫国又强调了一遍,“这份材料,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只是一个‘热心群众’的个人建议。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一个不同的视角,剩下的,就看苏记者自己的判断了。”

“是是是,我懂,我懂!”

挂断电话,秦卫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招,叫“借刀杀人”,也叫“借水行舟”。

由宣传部的渠道,将这份匿名报告送到苏晚萤手上,堪称一石三鸟:

第一,解决了报告的来源问题,撇清了县委办和陈潜的一切关系。

第二,苏晚萤是省报记者,她的报道分量更重,由她将报告里的观点抛出去,远比县里自己提出来,更容易得到省里的重视。

第三,也算是卖了宣传部一个人情,帮他们解决了无法引导记者的窘境。

而他秦卫国,则始终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

……

与此同时,红星水泥厂的家属区,一间昏暗的办公室里。

苏晚萤感到了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她在这里访谈了一上午,听到的,除了哭诉,就是咒骂。工人们的情绪很激动,但他们对工厂的未来,却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厂里的干部,则是一问三不知,只会打官腔。

整个工厂,就像一艘正在沉没的巨轮,船上的人,除了绝望地挣扎,竟没有一个人知道该如何自救。

她的采访,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时,陪同她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干事,接了一个电话,随即满脸神秘地走了过来。

“苏记者,外面天冷,先喝口热水吧。”王干事将一个暖水瓶和一个信封,一起放在了桌上,“哦,对了,刚才在门口,有个自称是厂里老技术员的人,硬塞给我这个,说是自己写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对你的采访有点帮助。人放下就走了,我也没看,你随便看看吧。”

说完,王干事便借口去洗手间,快步走了出去。

苏晚萤疑惑地拿起那个没有署名的牛皮纸信封,抽出了里面的稿纸。

起初,她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

但很快,她的目光,便被稿纸上那些精准的数据和犀利的观点,牢牢地吸引住了。

她的坐姿,从随意的倚靠,变成了前倾的专注。她的呼吸,渐渐变得急促。她的眼睛,越瞪越大,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光芒。

当她一口气读完这十几页的报告时,她猛地站起身,因为太过激动,甚至碰倒了身边的椅子。

“天才!这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想!”

她拿着报告的手,在微微地颤抖。作为一名主跑经济新闻的资深记者,她跑过上百家企业,采访过无数专家学者,但从未见过一份报告,能将一个企业的生死困局,剖析得如此透彻,将破局之路,设计得如此精妙!

这哪里是什么“不成熟的想法”,这分明是一份足以扭转乾坤的“救市良方”!

她立刻意识到,自己手中这份薄薄的稿纸,才是这次赤江之行,最有价值的发现!

“王干事!王干事!”她冲出办公室,激动地喊道,“刚才给你信封的那个人呢?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可以找到他?!”

王干事早已得了秦卫国的指示,一脸无辜地摇了摇头:“哎呀,苏记者,真不巧,我刚才出去,人已经没影了。他说他不想出名,就是希望厂子能好起来。”

苏晚萤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但很快,这股失望,就被一种更强烈的兴奋所取代。

她紧紧地攥着手中的报告,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没关系。”

她低声对自己说。

“找不到你的人,但你的思想,会通过我的笔,响彻整个安南省!”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