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留在相府的李儒见状,立刻劝道:“主公多虑了,李傕、郭汜对您忠心耿耿,绝不会背叛,这其中必有隐情。”
如今董卓执掌朝政,还需依仗李傕和郭汜之力,不宜与之反目。
董卓沉默片刻,不再多言。
皇宫内,天子刘协望着天空中的画面,拳头紧握,低声自语。
董卓是逆贼,曹操也是逆贼,全都是乱臣贼子,企图颠覆我大汉江山!
可叹天下之大,竟无一人真正忠于朕,忠于汉室?
良久,他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起:
建安三年,董昭升任河南尹,离开河内。
不久后,张杨被杀,河内长史薛洪与太守缪尚欲投靠袁绍。
董昭不顾危险,孤身返回河内,成功劝说薛洪和缪尚归降曹操,因此被提拔为冀州牧。
建安四年,曹操打算派刘备征讨袁术。
董昭闻讯后赶来劝谏:“曹公,刘备胸怀大志,又有关羽、张飞辅佐,绝非甘居人下之辈,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
曹操虽知刘备乃英雄人物,但因已应允此事,不便反悔。
果然,刘备抵达下邳后,斩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反曹。
曹操大怒,率军讨伐刘备,并将董昭调任徐州牧。
此刻,正在安喜县担任县尉的刘备愣住了:我怎么会跑到曹操手下?
曹操盯着画面中与自己为敌的刘备,眯起眼睛,心中暗自思量:日后若再遇见此人,干脆一刀斩杀,以免后患无穷。
其余诸侯则暗自思忖:看来曹操也并非什么谏言都能听得进去。
如今曹操已统一北方,不知是否会像袁绍那样盛极而衰,最终走向灭亡?
且看他后续如何发展。
画面再度变幻,楚风的声音随之响起:
建安五年,颜良兵临东郡,曹操任命董昭为太守,随军出征。
建安九年,曹操攻打邺城,久攻不下。
魏郡太守袁春卿驻守邺城时,董昭建议曹操将其父从扬州接来,并致信劝降。
袁春卿内心动摇,邺城终被攻破,董昭因此升任谏议大夫。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遭遇粮运困难。
董昭献策开凿平虏、泉州二渠连通海运,顺利解决粮草运输难题,受封千秋亭侯,转任司空军祭酒。
当曹操部属建议其进爵称公时,曹操起初推辞。
董昭入丞相府进言:”明公当效法古制,建立五等爵位。”曹操谦辞:”此乃圣人所为,非人臣所宜。”
董昭郑重劝谏:”自古辅政之臣,未有如明公功业彪炳者。
纵有同等功勋者,亦难久居人下。
今明公为守名节而弃大义,恐非长久之计。
世间或有德超伊尹、周公者,然太甲、成王般的明君难再得。
当今民心浇薄,为臣者欲行利国之事,常遭非议阻挠。
明公威德冠绝古今,若不趁势奠定基业,恐遗祸子孙。
昭蒙明公厚恩,不忍见宏业倾颓,恳请三思。”
这番肺腑之言令曹操沉思良久,最终决定先称魏公,再晋魏王。
目睹此景的各路诸侯无不震惊——曹操竟敢破坏高祖”非刘氏不王”的祖制?因画面聚焦董昭事迹,众人无从得知天下局势演变,仅以当下认知自然难以接受。
但董昭的谏言已传达清晰:功高震主者唯有自立方能保全。
画面中的曹操亦感叹,若非董昭点醒,自己终其一生都不会迈出称王这一步。
而荀彧等汉室忠臣,则对荧幕中的董昭怒目而视。
楚风的讲述仍在继续:
建安二十四年秋,汉水连降暴雨。
关羽借机筑堤蓄水,水攻曹营,围困樊城。
曹操急召群臣商议对策。
正值此时,孙权遣使送来信函:”吾欲取江陵、公安二城。
此二地若失,关羽必退,樊城之围自解。
望魏王勿泄此计。”
曹操征询群臣意见。
众人皆言当严守机密,独董昭出列反对。
他拱手进言:”主公。
若为孙权保密,任其夺取二城,于我魏国并无益处。”
曹操追问:”卿有何高见?”
董昭正色道:”可明面应承保密,暗地将消息泄露给关羽。
若其不退,孙权按计取城,于我等无损;若其回援,既可解樊城之危,又能令孙、关相争,我等坐观成败。
再者,樊城守军久候援兵不至,粮草渐尽,恐生变故。
故泄密于我更为有利。”
曹操闻言拊掌称善:”卿言甚合吾心。”
当即命人将密信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
守军见援兵将至,士气大振。
关羽果然进退维谷,难以决断。
最终孙权攻陷江陵、公安,关羽溃败而走。
延康元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拜董昭为将作大匠。
未几,曹丕称帝,擢升董昭为大鸿胪,位列九卿,封右乡侯。
黄初三年,曹丕遣夏侯尚攻打江陵。
时值长江枯水期,夏侯尚欲率步骑兵乘船登陆江心洲,架设浮桥连通两岸。
多数将领认为此计必胜,董昭却力谏:
他躬身进言:”陛下,昔日武皇帝用兵如神,犹谨慎持重。
今驻军洲渚,若逢江水暴涨,不待吴军来攻已自陷绝境。
且浮桥渡河凶险万分,敌若强攻,稍有差池则全军覆没,望陛下慎思!”
曹丕当即命夏侯尚撤军。
魏军撤退时遭吴军两路夹击,仓皇败走。
所幸及时撤离,损失不大。
十余日后,江水暴涨,淹没江心洲渚。
曹丕盛赞董昭谋略堪比张良、陈平。
黄初五年,曹丕将董昭封为成都乡侯,并任命其为太常。
随后不久,董昭调任光禄大夫,随曹丕东征。
黄初七年,董昭随军返回朝廷,升任太仆。
同年,曹丕逝世,曹叡即位,封董昭为乐平侯,晋升为卫尉。
太和六年,董昭拜司徒,位列三公。
青龙四年五月,董昭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谥号定侯。
画面就此凝固。
众人望着静止的画面,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大汉……亡了?
曹操的儿子居然篡位称帝?
乱臣贼子,叛逆之徒,竟敢覆灭大汉江山?
不得不说,董昭虽亲手推动曹魏颠覆汉室,但其才能无可否认,比起先前的许攸、郭图,强出许多。
天下人议论纷纷。
曹操面露困惑:“我儿曹昂何在?为何继位的不是他?莫非丕儿害了兄长?”
身在曹营的荀彧紧锁眉头:“我立志匡扶汉室,可曹操称王,曹丕称帝,我是否还要继续追随曹操?”
洛阳相府内,董卓目光闪烁:“曹操能称王,曹丕能称帝,本相为何不可?”
李儒慌忙劝阻:“主公,眼下时机未到,切莫冲动。”
董卓沉默不语,眼中思绪难测。
皇宫之中,刘协一剑斩断案几,怒吼道:“全是逆贼!乱臣贼子,朕誓要诛杀尔等!”
许攸、郭图的上榜,不过是让天下人看个热闹。
而董昭的上榜,却令天下震动。
并非因董昭谋略绝世,而是众人从其一生经历中,惊觉大汉覆灭,曹魏取而代之。
诸侯们更是心绪纷乱——若按榜单所示,最终曹魏将一统天下。
难道他们全都会败亡?
不!
既然已知未来,未来便不再是注定之局,必须设法改变!
董昭乃改朝换代的关键,若能抢先将其招揽,或许可扭转乾坤。
**此时,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董昭一生,真正展现才能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手皆是关键。
迎奉天子、击败关羽,均为天下大势奠定根基。
若无董昭,曹操或许不会称王。
他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更是曹魏天下的总规划师。
谋士排行榜十八名,董昭。
战略能力:1星
战术能力:1星
其他方面:0星
影响力:2星
总评分:4星。”
见此评分,众人纷纷点头赞同。
战绩显示,董昭远胜许攸与郭图。
董昭心中却充满忧虑,这份榜单公之于众,恐怕再难有平静生活。
“是时候离开了。”
他轻声叹息。
袁绍目睹自己的一生,怎会轻易放过他?
即便袁绍此刻因他的才能而暂不追究,可画面中袁绍听信谗言欲加害于他,他又怎会继续效忠?
“投奔陈留吧。”
董昭下定决心,即刻动身,连辞官都省去。
他明白,一旦面见袁绍请辞,必死无疑。
画面中他活至八十一岁,这便是希望。
知晓未来后,曹操必然更加器重他。
唯有投靠曹操,才能施展抱负。
然而,能否安然抵达陈留,仍是未知数。
此刻,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谋士榜第十七位,陈宫。”
话音落下,天空画面浮现一道身影,高大挺拔,气度非凡。
此人正是陈宫。
东郡东武阳,尚未归附曹操的陈宫端坐院中,悠然品茶,静观天幕变化。
忽见自己现身,听闻己名,他手中茶盏一顿,面露诧异。
“我竟在榜上?”
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不知未来的自己,究竟创下何等功业。
“陈宫?”
曹操眉头微蹙,凝视画面中人,往事涌上心头。
昔日刺杀董卓败露,逃至中牟县,幸得陈宫相救。
后因误杀吕伯奢一家,陈宫不辞而别。
当时未曾在意,不料此人竟位列谋士榜第十七。
可惜。
曹操轻叹一声。
既已错过,便再难挽回。
楚风的声音继续传来:
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人。
性情刚直,智谋深远,年少时便广交天下名士。
成年后被举为孝廉,官至中牟县令。
初平元年,曹操刺董失败,逃亡中牟县,遭陈宫擒获。
然陈宫明辨是非,不仅释放曹操,更决定追随他一同亡命天涯。
画面变幻,中牟县令审问被捕之人。
曹操答道:“我乃商贾,复姓皇甫。”
陈宫凝视良久,道:“昔日在洛阳曾见你,你便是曹操,何必遮掩?”
随即下令:“来人,将他收押,明日押往丞相府领赏。”
曹操被侍卫押入大牢关押。
夜深时,陈宫派亲信悄悄将曹操带出牢房,低声问道:”丞相待你恩重如山,为何行刺,自寻死路?”
曹操冷冷回应:”燕雀岂懂鸿鹄之志?既已擒我,何不押我去董卓面前邀功?”
陈宫挥手屏退左右,正色道:”莫要小觑我,我非庸碌之辈,只想知道你刺杀的缘由。”
曹操昂首答道:”我既为汉臣,自当匡扶汉室。
董卓祸乱朝纲,若不除之,与禽兽何异?我屈身董贼麾下,只为伺机诛杀。
今日事败,天命也。”
陈宫语气缓和:”孟德今后有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