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秋,卯时。
长安的晨光还没完全漫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洪福寺山门外已停着一辆半旧的马车。白龙马缩成银龙模样,盘在车辕上,龙鳞沾着晨露,在微光里泛着淡光;车厢里堆着行李,有唐僧的经卷、悟空的金箍棒(此刻变作细棍靠在角落)、八戒的九齿钉耙,还有翠兰连夜赶制的棉衣——她怕路上冷,给每个人都做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压在行李最上面。
“师父,都收拾好了!”八戒扛着最后一包干粮跑出来,怀里还揣着个油纸包,里面是翠兰早上刚蒸的糯米糕,“俺给大家带了糯米糕,路上饿了吃,热乎着呢。”
翠兰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针线和草药:“师父,大师兄,沙师弟,这是俺准备的草药,要是路上有人头疼脑热,能派上用场。针线也带着,衣服破了俺能补。”
唐僧看着她细心的模样,心里暖了:“辛苦你了,翠兰。有你在,我们这趟路也安心不少。”
悟空已经跳上马车,正摆弄着车帘:“师父,俺老孙都检查过了,马车结实得很,路上不会出问题。咱们赶紧出发吧,俺都等不及要去五行山看看了!”
沙僧最后出来,锁上洪福寺的山门,把钥匙交给守门的小和尚:“师父交代的事,你记好了,译经院的僧人要是有问题,就让他们去宫里找陛下。”小和尚点头应下,看着他们的马车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晨光里。
马车驶离长安时,街上的小贩刚支起摊子,胡饼的香味飘过来,八戒忍不住掀开车帘看了一眼,被翠兰轻轻拉了拉袖子:“路上还有干粮,到了地方再给你做更好吃的。”八戒嘿嘿一笑,缩回身子,偷偷摸出一块糯米糕,塞给旁边的悟空:“大师兄,你也尝尝,翠兰做的,比长安街上的好吃。”
悟空接过,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确实比之前吃的都好吃:“不错不错,二师兄,你这媳妇娶得值!”
唐僧坐在车厢最里面,手里拿着通关文牒,慢慢翻开。当年从长安出发时,这文牒还是空白的,如今上面盖满了印记;现在重走,文牒虽不用再盖章,可他心里却像多了一本“新文牒”,每一页都等着他们写下新的故事——不是降妖除魔的故事,是济世度人的故事。
一、路遇旱村:一滴雨的慈悲
马车走了三个时辰,日头渐渐毒了起来。路过一个叫“枯河村”的村落时,悟空忽然喊停:“师父,俺老孙看见前面村里不对劲,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地里的庄稼都枯了。”
唐僧掀开车帘,果然看见村子里一片萧条——土坯房的墙裂着缝,路边的野草都蔫了,几个村民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脸色蜡黄,手里拿着空碗,眼神呆滞。一个小孩趴在母亲怀里,嘴唇干裂,小声哭着要水喝。
“停车,咱们去看看。”唐僧下了马车,快步走向村口。村民们见他们过来,先是警惕地往后缩,见唐僧穿着僧衣,不像坏人,才慢慢围过来。
“这位师父,你们是从长安来的吗?”一个老人颤巍巍地开口,声音沙哑,“能不能给我们点水喝?村里的井都干了,已经半个月没下雨了。”
唐僧心里一沉,看向悟空:“悟空,能不能找龙王想想办法?这村里要是再不下雨,百姓就活不下去了。”
悟空点头:“俺老孙这就去!”他纵身一跃,驾着筋斗云往东边的龙王庙飞去。可没过多久,他就回来了,脸色不太好:“师父,东海龙王说,天庭有规定,没有玉帝的旨意,不能随便降雨,怕打乱凡间的节气。”
“节气重要,还是百姓的命重要?”八戒忍不住开口,他看着那哭着要水的孩子,想起自己小时候饿肚子的模样,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师兄,你再去跟龙王说说,就说俺老猪求他了,要是他不肯,俺老猪就跟他拼了!”
“别冲动。”唐僧拉住八戒,看向村里的土地庙,“咱们先去土地庙拜拜,跟土地公问问情况。或许不是龙王不肯,是他也有难处。”
几人走进土地庙,庙里的神像都落满了灰。沙僧拿出帕子,轻轻擦去神像上的灰尘,八戒则跪在蒲团上,认认真真磕了三个头:“土地公,俺老猪求您了,让龙王降点雨吧,村里的百姓快不行了。”
忽然,一阵微风吹进来,土地公的神像动了动,一个矮小的身影从神像后面走出来,是土地公。他对着唐僧躬身行礼:“见过御弟师父。不是龙王不肯降雨,是这村里的河神跟龙王闹了矛盾,河神不让龙王的水进村子,说村民当年填了他的河沟,毁了他的家。”
“还有这事?”悟空皱起眉,“那河神在哪?俺老孙去跟他说!”
土地公指了指村后的枯河:“河神就在枯河底,这些年他一直憋着气,不肯让河水回流,也不让龙王降雨。”
几人跟着土地公往枯河走。枯河底全是干裂的泥块,河中间有一块黑色的石头,上面泛着淡淡的水光——那就是河神的本体。悟空走过去,对着石头喊:“河神,俺老孙是孙悟空,你出来跟俺说说,为啥不让龙王降雨?”
石头动了动,一个穿着青衣服的男子从里面走出来,脸色阴沉:“孙悟空?当年你大闹天宫,也懂什么叫‘有仇报仇’吧?这些村民填了我的河沟,毁了我的家,我凭什么让他们好过?”
“你这话就不对了!”八戒上前一步,“填河沟的是以前的村民,现在村里的百姓都是无辜的,你不能因为以前的事,让现在的人跟着受苦啊!俺老猪以前也是妖怪,也做过错事,可后来跟着师父取经,才知道‘报仇’解决不了问题,‘原谅’才能让大家都好过。”
河神愣了一下,看向八戒:“你也做过错事?”
“是啊,”八戒点头,想起自己当年在高老庄抢亲的事,脸上有些发红,“俺以前抢过翠兰,还吃了不少人,可师父没放弃俺,还教俺做人。现在俺跟翠兰好好过日子,还想帮更多的人。你要是肯降雨,村民们肯定会帮你把河沟修起来,还你的家,这不比你憋着气好?”
翠兰也开口:“河神大人,俺是高翠兰。俺知道失去家的滋味不好受,可村里的孩子太可怜了,再不下雨,他们就活不下去了。您要是肯降雨,俺们帮您一起修河沟,让您有个安稳的家。”
河神看着翠兰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远处村口哭着要水的孩子,沉默了半天,终于叹了口气:“好吧,我信你们一次。只要村民们帮我把河沟修起来,我就跟龙王和解,让雨水回流。”
悟空一听,赶紧驾着筋斗云去找龙王。这次没过多久,天空就乌云密布,“哗啦啦”下起了雨。村民们都跑到雨里,仰着头接雨水,孩子的哭声变成了笑声,老人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多谢师父!多谢仙长!”村民们对着唐僧几人磕头,感激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唐僧扶起他们:“不用谢我们,要谢就谢河神和龙王,也要谢你们自己——愿意弥补过去的错,才能迎来新的希望。”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开始修河沟。八戒和沙僧帮忙挑土,悟空帮忙搬石头,翠兰帮忙给大家送水和干粮,唐僧则坐在旁边,给村民们讲真经里的故事,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河神也从枯河底出来,帮着指引河沟的方向,脸上的阴沉渐渐散去。
傍晚的时候,河沟修好了一半。村民们留他们在村里住下,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鸡,煮了一锅粥。虽然简单,可每个人都吃得很香。八戒看着碗里的粥,忽然说:“俺老猪以前觉得,吃最好的肉、喝最好的酒才叫幸福,现在才知道,跟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看着大家开心,才是真的幸福。”
翠兰握住他的手,笑了:“俺也是。”
沙僧喝着粥,想起流沙河底的日子,那时候他只能吃路过的人,心里满是戾气;现在他能帮村民修河沟,能喝上热粥,心里踏实得很:“二师兄说得对,踏实做事,真心待人,比什么都好。”
悟空则坐在屋顶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手里拿着金箍棒。他想起刚才降雨时,村民们的笑容,想起河神和解时的模样,忽然觉得,这比打妖怪开心多了——打妖怪是“除害”,帮百姓降雨、修河沟是“造福”,“造福”比“除害”更有意义。
二、五行山前:五百年的回响
第二天清晨,师徒几人告别枯河村的村民,继续往五行山走。村民们送了他们不少干粮和红枣,还特意给翠兰装了一袋糯米,说“姑娘,路上给仙长们做糯米糕吃”。
马车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在第三天的午后,看到了五行山。
五行山还是当年的模样,五座山峰像五个手指,高高地插在天上,只是当年压着悟空的那道符咒,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了,山脚下多了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悟空的画像——画像上的悟空,手里拿着金箍棒,眼神坚定,不像当年被压时的戾气,倒像现在的沉稳。
“俺老孙回来了。”悟空跳下车,快步走向五行山,脚步有些急切,又有些忐忑。他走到当年被压的地方,伸手摸了摸山壁,还是当年的温度,只是上面多了些村民刻的字:“孙大圣救苦救难”“孙大圣保佑”。
一个老和尚从庙里走出来,看见他们,赶紧躬身行礼:“见过御弟师父,见过孙大圣、猪仙长、沙仙长。”
“老和尚,你认识俺们?”悟空好奇地问。
“认识!”老和尚点头,“小僧是这五行山庙的住持,听师父说,当年孙大圣被压在这里,是唐僧师父救了您,后来您跟着唐僧师父去西天取经,打了不少妖怪,救了不少百姓。附近的村民都感激您,就修了这座庙,供奉您和唐僧师父。”
悟空心里一暖,看着庙里的画像,忽然想起五百年前的日子——那时候他被压在山下,只能露出一个头,每天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听着风声和鸟叫,心里满是不甘和愤怒。他想过要逃,想过要报仇,可直到唐僧出现,给了他一碗粥,念了松箍咒,他才知道,原来还有人愿意相信他,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师父,当年您救俺的时候,是不是早就知道俺会跟着您去取经?”悟空回头看向唐僧,眼里满是认真。
唐僧走到他身边,也摸了摸山壁:“当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每个生命都有向善的可能,就算你当年大闹天宫,也未必是真的坏,只是被执念蒙住了眼睛。我想给你一次机会,也想给我自己一次机会——看看能不能用真心,度化一个‘妖怪’。”
“那您没后悔过吗?”悟空又问,“俺当年那么调皮,还跟您吵架,有时候还想放弃取经,您没怪过俺?”
“怪过,”唐僧坦诚地点头,“有好几次,我都想过要赶走你。可后来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我也会肉眼凡胎,误会你打了好人。重要的是,我们愿意互相原谅,互相包容,一起往前走。”
八戒走到悟空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师兄,俺老猪当年被你收服的时候,还恨过你呢,觉得你坏了俺的好事。可后来跟着师父取经,才知道你是为了俺好——要是俺一直留在高老庄当妖怪,说不定早就被别的神仙收了,哪还有现在的日子。”
翠兰也走过来,看着五行山:“大师兄,俺听八戒说过,你被压在这里五百年,一定很孤独吧?现在有这么多人记着你,感激你,你也该高兴了。”
悟空看着他们,忽然笑了,眼里有泪光:“俺老孙高兴!俺以前觉得,被压在五行山是俺这辈子最惨的事,现在才知道,这五行山是俺的‘悟处’——要是没被压这五百年,俺就不会知道自由的珍贵,不会知道有人相信的温暖,更不会跟着师父去取经,不会有现在的俺。”
他走到小庙前,对着自己的画像躬身行礼,又对着当年唐僧救他的方向躬身行礼:“谢谢师父,谢谢五行山,谢谢所有记着俺的人。俺老孙以后会好好做人,好好帮百姓,不辜负你们的信任。”
沙僧则在庙里找了块木板,拿出笔墨,认真地写了几个字:“五行山,悟根生”。他把木板立在庙门口,对着木板鞠躬:“大师兄,这是俺给您写的,希望您永远记得在这里的悟,也希望路过的人,能从您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悟。”
悟空看着木板上的字,心里满是感动:“沙师弟,谢谢你。俺老孙会记住的。”
三、山民困局:一个恶霸的转身
当天晚上,师徒几人住在五行山庙的禅房里。老和尚给他们煮了粥,还跟他们说起附近的情况:“最近山那边有个恶霸,叫周虎,经常来村里抢粮食,还打伤了不少村民。我们去报官,可官老爷收了周虎的钱,不管这事。村民们都怕他,不敢出门。”
唐僧皱起眉:“还有这种事?明天我们去看看,能不能劝劝他,让他改邪归正。”
“师父,这种恶霸,跟他讲道理没用,俺老孙一棒子打晕他,把他送官!”悟空握紧金箍棒,眼里闪过一丝戾气。
“别冲动,”唐僧拉住他,“我们先了解情况再说。说不定他也有苦衷,不是天生的恶霸。”
第二天清晨,几人刚走出庙门,就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手里拿着刀,带着几个小弟,往村里走去。村民们看见他,都赶紧躲回家里,关上门。
“就是他!他就是周虎!”老和尚小声说。
悟空刚要上前,被唐僧拉住。他们跟在周虎后面,看着他走进村里的一户人家,不一会儿,就听见里面传来争吵声:“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我就拆了你的房子!”
“周虎,我们家真的没粮食了,孩子还等着喝粥呢!”是一个妇人的声音,带着哭腔。
唐僧赶紧走过去,推开房门:“这位壮士,有话好好说,别欺负百姓。”
周虎回头,看见唐僧几人,皱起眉:“你们是谁?敢管老子的事?”
“我们是从长安来的,要去西天重走取经路。”唐僧轻声说,“我看你也不像坏人,为什么要抢百姓的粮食?”
周虎愣了一下,眼神暗了暗:“我抢粮食,关你们什么事?你们要是再管,我连你们一起打!”
八戒上前一步,挡住唐僧:“周虎,俺老猪劝你别冲动。你抢百姓的粮食,能解决问题吗?你要是有难处,俺们可以帮你,没必要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周虎看着八戒手里的九齿钉耙,又看了看悟空手里的金箍棒,知道自己打不过他们,慢慢放下刀:“我……我儿子被突厥抓了,他们要我拿一百石粮食赎人。我家里没那么多粮食,只能来村里抢……我也不想的,可我不能失去我儿子啊!”
唐僧心里一软:“原来如此。你要是早说,我们可以帮你,没必要抢百姓的粮食。悟空,你能不能去突厥的营地,把他儿子救回来?”
悟空点头:“俺老孙这就去!二师兄,你跟俺一起去,多个人多份力!”
八戒赶紧点头:“好!俺老猪也去!”
两人驾着筋斗云,往突厥营地飞去。没过多久,他们就回来了,手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是周虎的儿子,只是孩子的脸上有些害怕,紧紧抱着悟空的脖子。
“爹!”小男孩看见周虎,一下子扑过去。
周虎赶紧抱住儿子,眼泪掉了下来:“儿啊,爹对不起你,让你受委屈了!”
“周壮士,”唐僧走过去,“现在你儿子回来了,以后别再抢百姓的粮食了。要是你有困难,我们可以帮你——附近的枯河村刚修了河沟,需要人帮忙,你可以去那里干活,能挣到粮食和银子,够你和你儿子生活了。”
周虎看着唐僧,又看了看被自己抢过粮食的村民,脸上满是愧疚:“师父,俺错了!俺不该抢百姓的粮食,不该欺负他们。俺以后再也不做坏事了,俺去枯河村干活,挣了钱就还给村民们!”
村民们见他真心悔改,也都原谅了他:“周虎,只要你好好做人,以前的事就过去了。我们也可以帮你,一起把日子过好。”
当天下午,周虎就带着儿子去了枯河村。临走前,他对着唐僧几人磕了个头:“多谢师父,多谢仙长!俺周虎这辈子都记着你们的恩情,以后一定做个好人!”
悟空看着周虎的背影,忽然说:“师父,俺老孙以前觉得,恶霸就该打,妖怪就该杀。现在才知道,有时候他们做坏事,不是因为坏,是因为没办法。要是我们能帮他们一把,他们也能变成好人。”
唐僧点头:“是啊,悟空。这就是‘度化’的意义——不是把坏人都消灭,是帮他们找到变好的路。就像当年我救你,不是因为你是齐天大圣,是因为我相信,你心里有向善的种子,只要有人浇水,就能发芽。”
四、碑立初心:再赴前路的勇气
在五行山住了三天,师徒几人帮村民们修好了破损的房屋,还教他们种耐旱的庄稼。老和尚特意在庙里加了一个“济世堂”,放着翠兰带来的草药,让附近的村民有个看病的地方。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悟空提议立一块碑,刻上他们在五行山的感悟。大家都同意,沙僧找来了一块大青石,悟空用金箍棒在上面刻字,唐僧则在旁边琢磨着碑文。
“师父,碑文写啥啊?”八戒凑过来,看着唐僧手里的纸。
唐僧笑了笑,念道:“五行山下,五百年悟;归程路上,初心不负。济世度人,非关法术;一念向善,便是真如。”
“好!写得好!”悟空拍手叫好,“俺老孙这就刻上去,让以后路过的人都能看到!”
他拿起金箍棒,运力在青石上刻字。金箍棒平时是打妖怪的兵器,此刻却变成了刻字的工具,每一笔都刻得认真,没有一点戾气。翠兰站在旁边,帮他递水,八戒则在旁边帮忙扶着青石,沙僧在旁边念经,保佑这块碑能永远立在这里,提醒后人“向善”的初心。
第二天清晨,他们把石碑立在五行山庙门口,正对着当年悟空被压的方向。阳光洒在石碑上,刻字的地方泛着淡淡的光,像是在诉说着五百年的等待和悟。
“师父,咱们接下来去哪?”悟空扛着金箍棒,眼里满是期待。
唐僧看着通关文牒,上面的“高老庄”印记还很清晰:“接下来,我们去高老庄。八戒,你可以带着翠兰,再看看你当年住的地方,也跟村里的人说说你这些年的变化。”
八戒一听,眼睛亮了:“好!俺老猪早就想带翠兰去看看俺当年住的地方了!俺要跟她说,俺当年虽然调皮,可也是真心想跟她过日子的!”
翠兰握住他的手,笑了:“俺都知道。俺也想看看你当年住的地方,听听你跟村民们的故事。”
沙僧也点头:“好,咱们就去高老庄。俺也想看看,二师兄当年是怎么跟翠兰认识的。”
马车驶离五行山时,老和尚和村民们都来送他们。老和尚递给唐僧一个布包:“师父,这是村里的百姓给你们准备的干粮和草药,路上用得上。你们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
唐僧接过布包,躬身行礼:“多谢大家。我们会回来的,等我们重走取经路回来,再跟大家一起喝酒,一起聊取经的故事。”
马车渐渐远去,五行山的影子越来越小,可石碑上的字却像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五行山下,五百年悟;归程路上,初心不负”。
悟空坐在车辕上,看着远处的天空,手里的金箍棒轻轻敲着车辕。他想起五百年前的孤独,想起取经路上的热闹,想起现在的温暖,忽然觉得,人生就像这五行山,有被压的痛苦,有悟后的清醒,有前行的勇气。重要的不是你被压了多久,而是你能不能在痛苦里找到初心,在清醒后坚持前行。
八戒靠在翠兰身边,偷偷给她塞了一块糯米糕:“翠兰,到了高老庄,俺带你去看俺当年盖的房子,虽然现在可能塌了,可俺还记得在哪里。俺还带你去吃村里王大娘做的饺子,比俺做的好吃多了。”
翠兰笑着点头,咬了一口糯米糕,甜香在嘴里散开,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困难,可能会遇到迷茫,可只要跟八戒在一起,跟师徒们在一起,她就不怕——因为他们心里都有“向善”的初心,都有“济世”的真心。
唐僧坐在车厢里,手里拿着那本“新文牒”,在上面写下:“五行山一行,悟‘自由非任性,度人先度己’。悟空知慈悲,八戒懂珍惜,沙僧明赎罪,翠兰晓陪伴。此乃‘内在真经’之第一页,往后之路,当继续书写。”
马车继续往前走,阳光洒在车厢上,暖得让人心里发甜。他们知道,下一站高老庄,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有八戒的过往,有翠兰的期待,有师徒们的新悟。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归程即起点”的路上,最珍贵的风景。
路还长,悟还多,可他们不怕。因为他们有彼此,有真心,有永不放弃的初心。